读后感800 不要现在有了的 谢谢 急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6:5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9 04:44
作者此时南归已八、九年了,却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然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 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 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 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怕应羞 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 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 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 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 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 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 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 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 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 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 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 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 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 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 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 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 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 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 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 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 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 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 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 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 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 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9 04:45
呐喊读后感
无意中,翻看开了那本尘封已久的鲁迅的《呐喊》,其中的《阿Q正传》让我再次回味到儿时读它的那份惊喜,品味着此时的感悟与感动。
阿Q是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曾经问自己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动的形象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封建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统治的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庄,阿Q是一个弱者,他受到这些地主恶霸的欺压,阿Q的“假洋鬼子”与“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绝对不是阿Q所独有,这是时代产物。再如阿Q带给我们那几场让我们苦笑难言的戏:看杀*党人、调戏静修庵的小尼姑、闹恋爱以及投身*军队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质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个人愿意就能改变的。
但凡看过《阿Q正传》的人都认为他是悲哀至极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赵大爷、赵白眼、小D和静修庵里那条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击折磨不必多说,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取胜法宝,即他所采取的“精神胜利法”。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我们总是会带着笑来读《阿Q正传》的,仿佛可怜的阿Q从被创造出来就一直被大家笑着。然而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带着讽刺、带着轻蔑或许是带着同情与怜悯的笑。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价值观,他的幸灾乐祸往往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赏。
可以说阿Q是一个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小角色、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一个为他着想的人,是一个封建乱世时的代言人。而任何时代都会有弱者,作为一个新社会的现代人,我们从阿Q的遭遇中更加应该去反思、去行动、真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责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9 04:45
什么读后感啊.....追问鲁迅 巴金的都行 适合高中的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