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格物”是怎么讲的?《论语》中有哪些原文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3:4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4:47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论语》中没怎么提及格物表层意思是对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深一层意是不被物质所束缚,去除物欲,因为这才是根本的规律,究竟的认识。
物有本末,即是说物质现象既有根本,也有表现。物质现象的根本就是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所谓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就是易,就是无常,就是空,就是因果。而末就是表现,就是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烦恼痛苦,就是“有”。物不单是指物体,也指事物和现象。
孔子在大学篇中曰: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3】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4:48
朋友,《论语》中没有直接讲“格物”的原文,相对来说,由朱熹做注的《大学》反而详细的阐述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