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4:2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7:14
说到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北管,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 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于清光绪年初,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与“南管”(南音)并称“南弦北管”。后来“北管”向海外传播,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7:14
拍胸舞又称“打七响”、“打花绰” 、“乞丐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拍胸舞以赤膊拍胸为主要特点。从舞蹈者别具一格的草绳头箍、赤膊上身及粗犷之舞步诸方面考察,专家认为乃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蛇为闽越人的图腾崇拜物。舞者头上特别箍上一个草绳箍,形似蛇,把稻草扎成草箍套于头上,既是古闽越稻文化的一种遗存,也是蛇图腾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是古闽越族祭祀舞蹈之遗存。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7:15
蔡浅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浅,又名蔡资深,南安人,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历经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每座大多为二进及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或东西两边双护,或单侧一护。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石路石埕相连着成群建筑,既作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时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7:15
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包括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7:16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习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源头,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宾婚嘉会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据唐末五代泉州籍道士谭峭所著的《化书》等文献,可知至迟于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地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