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 公私合营前后的经营情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23: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3:40
王老吉药业所推出的绿罐软包装王老吉和红罐王老吉的市场定位不
同,前者定位于中低档市场,后者定位于高档市场,二者在广告时段和营
销上互相配合.王老吉药业2005年王老吉凉茶系列收入超过2亿元,总收
入超过5亿元.毛利润率食品系列为43%,低于药品的毛利润率61%.
1828年,王泽邦创
始王老吉凉茶
1956年,公私合营
王老吉分为两支
王氏后人在香港/东
南亚注册王老吉
国内王老吉并入国
企,今王老吉药业
1997年,加多宝推
出红罐王老吉
2002年,王老吉药
业统一海内外品牌
2004年,王老吉药
业与同兴药业合作
2003年,红罐王老
吉从两广走向全国
提供配方租赁20年专营权
租赁15年海外商
标使用权
资料来源:公司报告,中信证券研究部
“陈李济”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389年。当年创业,有这么一段传闻:
1600年岁末,南海县商人陈体全,收得货银回广州。船到广州后,他匆忙上岸。货银遗落在船上,被一位名叫李升佐的同船旅客拾获。李升佐也是南海县人(西樵区李村),颇谙医道,在广州开设一间中草药店。李升佐不见利忘义,整日在码头伫候,终将遗银璧还失主。陈感李高义隆情,品德诚实,意欲酬报,被婉言谢绝,于是他诚恳提出,拿出遗金半数,投资于李经营的中草药店。李谦辞再三,终不能却,只好应允。于是,两人用红柬写下合伙文书,曰:“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样”。并将其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合伙经营,同心济世,自此,“陈李济”的店号就在广州城南双门底挂将起来。
陈李合资后,李致力于搜集古代固有成方、验方,选用上乘药材原料,悉心研究炮制技术,终于以精湛的工艺,制成多种别具一格的古方正药。清朝初年,“陈李济”的产品已在国内颇有声誉。为了扩大影响,他们每年趁学子赴京应考之机,运送大批产品至京展销。蜡丸,这种独特的药品引起人们的注意,那神奇的疗效更使它逐渐赢得了声誉。学子们考完试回到各地便以京都见闻来传播“陈李济”的蜡丸,并视为珍品馈赠亲友。从此“陈李济”蜡丸便名闻遐迩,成为“广药”的代名词。
有一次,同治皇帝偶患感冒,腹痛、吐泻不止,御医合议,建议试服“陈李济”出品的“追风苏合丸”,果然奏效。皇上大喜,遂钦赐“杏和堂”三字为封号,同时钦准该厂储藏用作原料的“旧陈皮”为贡品,多年向朝廷进贡。因此,在清同治年代,该厂又称为“陈李济杏和堂药厂”。
“杏和堂”这一封号,在*初年*颁布“商标法”时,该厂便将此三字组绘成盾型商标,立案注册,沿用至今。只是在“文化大*”时期(1967年)*停用,陈李济药厂改名为广州中药二厂,统一使用“广中”牌商标。拨乱反正后,于1979年重新恢复陈李济厂名和“杏和堂”商标。
陈李济药厂的整个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创建于明末,兴起于清末*初,发展于新中国建立后。创业初期,药厂只雇三数工人,前店后厂,手工生产,是典型的小作坊形式。后来由于产品声誉日高,加之善于经营,除赴京展销外,产品还远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陈李济”出品的一粒“追风苏合丸”,在云南省怒江、西双版纳一带,可售一个银元。那时国内中成药行业已形成了北京、广东、江浙三大基地,其中北京以同仁堂为代表,江浙以杭州胡庆余堂为代表,广东则首推“陈李济”。19世纪20年代,随着出国谋生华人,“陈李济”的产品被引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又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所,作为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老铺不幸毁于炮火,遂将药店暂迁佛山豆豉巷(现为升平路)。英法联军战事既平,即复厂广州,佛山为支店。后来有人因此讹传陈李济药厂始创于拂山,此乃误会。佛山支店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前才申报歇业。
1922年,“陈李济”在香港皇后大道中206号开设香港支店,1935年又在上海北四川路开设上海支店。后因抗战爆发,不便经营,遂将上海支店职员改派往新加坡大马路再设分店。1942年香港沦陷时,香港支店转往澳门新马路开设澳门支店,因营业不景气,不久便告歇业。1948年,又曾在马来西亚筹办分厂,因人事不和而中途废止。1948年冬,到台湾筹设支店(地址在台北市博爱路),虽推出十几个产品共五六万盒,后因伪币贬值,无法维持下去。1935年以前,每届年关前夕,该厂必派员带货赴潮安县开设临时批销点,营业额甚大,信誉甚高。所有这些支店和分点,形成了一个跨省、*的经济网。*初年,已进入产销的“黄金时代”。
摘自《广州著名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