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6:1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5:17
提到城墙,首先想到的是大禹的父亲鲧。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可是中国城墙之鼻祖。崇城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后来成为崇文虎的城池,就当时而言,可谓是固若金汤,而城的外面有着几大水系,渭水、沣水、潏水等将其围住。然而,就是这样高大坚固的城邑,仍然被周文王攻破了。《诗经·皇矣》这样记载当时的攻城画面,“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诗句中的临冲指的就是临车、冲车。
大家知道,姜太公就是指挥该战役的军师。从他所著的兵书《六韬·军略》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轒辒、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
文中的轒辒、临冲、云梯、飞楼皆是攻城器械,其中轒辒为攻城战车,临车为居高临下攻城的战车,冲车为冲击城墙使溃破的战车,云梯为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而飞楼则为瞭望敌人动静的设施。
有守必有攻,早在3000年前,姜太公已经就有了一套完美的攻城战略,并用于实战之中。之后,春秋末期,鲁班和墨子分别代表楚、宋两国,也曾在楚王的沙盘上演习过攻守之道。一位是中国的建筑鼻祖,一位是中国的科学鼻祖,他俩的攻城、守城之策代表了先秦时期的最高水平。
从春秋战国到楚汉争霸结束,那段时间是中国战争最频繁的年代。从《左传》的记载可见,诸侯们为了自保,几乎每年都要修建城墙,可见攻城、守城在那500多年里简直就是诸侯们的家常便饭。
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是,有最先进的攻城战法,有众多的攻城器械,有代表古代最高科技的鲁班和墨子,有最频繁的攻城战争,为何就没有出现题主所想的那种防守之道呢?
古代国都或者是重要城池,往往设有几道屏障,例如,皇宫、内城、外城等。既然是守城,就不能只考虑帝王,当然得考虑里面的百姓,因此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外城。
无论从古代书籍亦或是影视剧中,城墙、护城河、城门吊桥、城外的开阔地都是外城的标配。
城外留有开阔地,是为了观察敌人的动向,也是给了双方军队展示其真正战斗力的场所;如果守方败,那么退入城中,护城河上的吊桥升起,敌人被挡在护城河之外;护城河饶城一周,考虑到吊桥的长度,护城河往往很深,但不会太宽,并非大家所听说的那些几十米或上百米的护城河,深是为了防止敌人徒步过河,也断绝了敌人挖地道的念头;城墙是最后一道防线,考虑到吊桥,城墙往往就建在护城河的旁边。古代城墙的坚固性与当时的夯筑技术有关,前秦时期多为夯土,东晋时期混入沙与石灰,陶砖在唐代始用于京都,而明代已普遍用于所有城墙。城墙材料的坚固性决定了城墙的高度,因此,先秦时期城墙不过6米,明代之时也不过12米左右。简单回顾了守方的防御工事,来考虑城墙外建坡的可行性。
一、优势
1)大致是为了使对方的一些攻城机械无用武之地,如,云梯、冲车等,斜坡的设计使得那些机械无立足之地,故而失效;
2)滚木、石头通过斜坡往下滚动,杀伤面积远超过垂直落下;
3)可能使得城墙处在敌方的投石车、弓弩的射程之外,减少守城将士的伤亡。
二、劣势
1)古代城墙的高度和斜坡的角度*了斜坡的长度。即使城墙为12米,斜坡的高度也不能超过8米,否则遇上孔子这样的高个子,假使突破到了斜坡顶端,一伸手可能就攀上墙沿,或者是两人叠罗汉就能跃上城楼。那么8米高度的斜坡,其底*度为几何?如果斜坡与地面的夹角为45度,那么底边长度为8米,如果为60度,底边大概为6.9米。一般来说,斜坡角度越大,滚木等的滚动速度大,那么杀伤力也大。如此,也就意味着斜坡的底*度不会大于8米。
那么问题来了,城墙和护城河中间隔着8米长的斜坡,护城河的防御作用还有多少?城门吊桥如何设置?
先说护城河,本来敌人侥幸渡过护城河,迎面而来的就是12米高的城墙,毫无立足之地,因此,渡河的意义也不大。如果你在它们的中间修建了一道斜坡,敌人该有多么感激你,虽然斜坡角度比较倾斜,但是那里依然会成为他们的登陆地。
再说吊桥,斜坡的设计使得城门吊桥的长度将增加8米,再加上几米宽的护城河,你能想象12米的城墙外悬挂着比城墙还高的吊桥吗?我认为可行性极差。
2)古代建筑材料决定了斜坡的坚固性以及光滑度。如果是明代以前,斜坡的建筑材料大体是土质,遇上多雨的夏季,就如没有植物的秃山,泥土将随着雨水严重流失,很有可能填平下方的护城河。即使没有如此严重,斜坡上出现坑坑洼洼也不足为奇。如果攻方此时发动袭击,攻方的滚木战术还有几成胜算?明代之后,城墙虽为陶砖所砌,一物降一物,那时也出现了火炮,故不作讨论。
且不说斜坡的成本对一个城邑意味着什么,其脆弱的材质就意味着大量的维护成本和雇佣大量的劳役,此举会不会影响城里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呢?
3)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代人作战之前,肯定会派遣侦察员前去观察守方的地形、防御设施等。如果发现此斜坡,难道就不会制造出新的攻城器械或攻城策略吗?下面我来尝试破你的斜坡战术。
既然是攻城,必然伤亡巨大。当攻方渡河之时,城墙上必然是射程较远的弓弩齐发,但是,守方也在攻方投石车、弓弩的射程之内。因此,攻方可以佯攻,尽可能消耗城中的箭矢。
等到对方疲惫懈怠或者夜深之时,挑选勇士划船渡河,并带上包好的沙土,放在斜坡中间,如此,守方的滚木将受到阻碍而止步于此。天亮后,再安排将士冲上斜坡,滚木、石头从城墙上抛下,大量集聚在中间处,如此可以消耗守方的资源。另外,如果等到士兵退下阵来,攻方射入火箭,熊熊燃烧的大火对上面的那道城墙有无影响,没有陶砖的年代,土墙两侧可能留有筑墙时的夹板,因此,经过大火燃烧后的墙体会不会摇摇欲坠?上窜的火苗会不会伤害城墙上的守方将士呢?
再不济,既然能渡过护城河,除了上述战术,还可以挖掘地道,攻入城中。这么多的斜坡,如果采用迂回的挖掘方法,守方根本很难判断地道出口的另一端在哪里。即便不能成功,也能消耗部分守方兵力去巡逻城内。
如果双贯齐下,那么守城方既要防御斜坡上的进攻,还要担心什么时候城内冒出攻方的将士。只要攻方成功突破其中一条,那么守城方将军心大乱,还能守得住城池吗?
有人说,冬天在斜坡上洒水,可以阻止敌人前进。试问,攻方为何要选在冬天攻城呢?就算攻方真在冬季攻城,守方敢扔下滚木,攻方照样可以采取火攻,化掉土坡上的冰。
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因此,不用怀疑,攻方兵力肯定远大于守方。攻方如果不撤退,那么守方将面临后勤供给短缺,多数会投降而告终。
结语
城墙外面修建斜坡,咋一看的确废掉了攻方的攻城器械,但是攻方既然选择攻城这样的下策,不会打无备之仗。
底部为8米长的斜坡为攻方提供了护城河对岸的登陆之地;渡过护城河的攻方在斜坡上设置障碍,废掉守方的滚木战术,还可以采取火攻。除此之外,地道战也是一个不错的战术。高昂的建筑成本以及巨大的日常维护开支,还有不间断的劳役,都将给城内百姓造成沉重的生活压力。令人可笑的是,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最终不过是给他人做嫁衣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5:17
如果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不仅百姓的出行会受到阻碍,同时也不方便一些商品的贸易交流。如果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那么敌人入侵时候,是不是可以恰好按照那个斜坡来搭梯子,从而减少了梯子所需要的高度。也方便了敌人的入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5:18
不能,因为如果对方非常矫勇善战的话,不管是修成斜坡还是平地,都不能防止他们有应对的策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5:18
斜坡不能守住城池,因为那样会更加容易让对手攻打城池,对手只要把梯子放在斜坡上,城里的人就很难把梯子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