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9 11:18
他把开远农民百姓面临的主要困难归结为“十四难”,行路难被放在第一位。他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走的路是“天路”,所以,为老百姓修路就是我们的“天职”。
开远市采取“以*为主导, 专业施工队伍为主体, 群众投工投劳, 建立严格问责制,创新节约的超常规建设”方式,投入1.38亿元资金和5万吨水泥实物补助, 调动农村200余万人﹙次﹚的劳动力参与,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 使全市442个自然村的道路全部硬化,提前5年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硬化工程目标。道路硬化工程,解决了15万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也拉近了农民群众和**的距离。崩打村委会的彝族群众,在村村通公路硬化建成时,高呼“*党万岁”。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红塘子苗族自然村修通水泥路后,一位60多岁的王大妈生怕把路弄脏,就脱掉鞋子光着脚在路上走,她说:“我们农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样,走上水泥路了,这是我们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大好事。”
2009年被云南省*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李存贵讲话表情非常丰富
在开远的干部群众中,人们最记得的就是李存贵讲话时表情非常丰富。每当李存贵讲话,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情中的任务布置安排,以及对开远未来的描述时,李存贵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语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点,时而高声强调,时而低声叙说,时而抬头,时而转身。对于双手的配合也多姿多彩,时而挥左手,时而挥右手,时而两手张开。开远有一干部在多次听了李存贵的讲话后,对于其讲话的语调、风格及手势都模仿得极像,无意间,在模仿李存贵讲话的同时,也间接地对李存贵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做了再次的强调。不过,由于开远市是一座外来移民城市,在各单位里,几乎都有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人,而李存贵讲话时又带在极浓的弥勒口音,因此许多非红河州人称:他讲话时,语调忽而很高,突然又会压得很轻,不习惯的人很听不清楚。但是,如果他讲普通话,又因为乡音太浓,好多外省人听起来还是很吃力。因此有干部建议:当面对的主要是开远当地人或者是红河州人时,最好还是讲地方话,但面对的是有省外人士时,讲普通话要恰当一些,但语速放慢一点就好了。
李存贵在农民中的知名度非常高
在李存贵任开远*的数年时间里,由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开远农民得到了非常多的实惠,加之李存贵又经常下乡和农民打交道,因此在开远农民的谈论中,李存贵的知名度非常高。比如开远市在全省最先推行了城乡居民看病同比例报销*后,农民看病报销的比例跟城镇居民相同,并且大病报销最高可达15万元,如此一来,几乎生过大病甚至常规住院疾病,在报销了医疗费后都知道李存贵。不仅如此,李存贵推行的每个自然村通公路、村村可进小轿车,每个自然村有一间图书室,有一张乒乓球桌,农民安排太阳能热水器有补贴、每个村子都通电灯并且电费由*财政承担等等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开远农民在这许许多多的城里人看来是小事情但农村人看来却是永远不可能解决但却突然之间解决了的问题,充分而切实地体会到了*对农民、对农村、对农业从态度上的根本性变化。就是在春节给特困人群发放的补助费上,虽然国家发放的标准是农村人口150元,城镇人口200元,但李存贵为了体现人人平等,由市财政为农村人口补足200元平等发放。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小事,就是走到开远的任何一个村子,提起李存贵,人们都能讲是他的许多好处,并且开口闭口就是“我们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