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竹琴的艺术特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8:1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22:33
四川地方曲各。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代表艺人贾树三。
传统曲目近300余支,以三国故事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竹琴的传统唱本、唱腔、演技、伴奏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并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成都市曲艺团杨庆文演唱的《赶猪的人》、万县市曲艺团华国秀演唱的《华子良传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9:41
四川竹琴又称“道情”,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或“道筒”。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出时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板的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撞时铃响板响,发出铿锵清脆的音韵。 道情的起源,据相关文献记载,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四川的城市乡村常有云游道人,用“道情”的方式演唱戏善歌词化缘,比如《二十四孝》等,唱腔多用玄门调和南音调。到清代光绪年间,开始有民间艺人模仿云游道士唱道情,于是逐渐形成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
四川道情又分扬琴调和中河调两大流派,前者又称成都派,其创始人贾树三广泛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的优点,经过改良,形成唱腔丰富,表演细腻,韵味醇厚的演唱特点。由于道情曾大量借鉴扬琴的表演技艺,因此当时曾引起成都四川扬琴艺人的反对,后经当时身任四川巡警道道台的周孝怀出面干预调解,冲突才告结束,并开始称道情为“竹琴”。道情中河调的代表人物是重庆的吴玉堂,其唱腔朴素深沉,粗犷而富于气势。道情的演唱形式一般为一人坐唱。传统剧目除长篇的《三国》、《列国》外,尚有中短篇的《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道情这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和流派间的相互交流。1910年,由蔡觉之、邓青山、李纯山等道情艺人发起,首次在成都竹林巷清音阁茶园举行竹琴坐唱。*三年(公元1914年),四川的竹琴艺人云集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举行规模盛大的全省竹琴比赛会,参加的艺人及玩友多达一百余人。自此次竹琴界的风云际会后,四川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竹琴艺术家。*八年(公元1919年),成都竹琴名艺人蔡觉之等又一路演出抵达重庆,与当时中河调的竹琴艺人赵高峰等进行交流,一时传为艺坛佳话。
四川竹琴的艺术特色
四川竹琴又称“道情”,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或“道筒”。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出时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板的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撞时铃响板响,发出铿锵清脆的音韵。 道情的起源,据相关...
四川竹琴艺术特色
四川竹琴,又称"道情",以其独特的伴奏乐器——竹制的渔鼓筒而闻名,故又称"渔鼓道琴"或"道筒"。这种乐器长3尺,直径2寸,筒的一端由鱼皮或猪小肠蒙制。演出时,演员抱持竹琴,用指尖敲击筒的下端,同时手持两块竹制筒板,撞击时伴有小铜铃的清脆响声,营造出铿锵的音乐氛围。道情起源于明末清初,...
四川竹琴艺术流派
竹琴艺术的表达方式独特,主要采用散文叙述和韵文歌唱,以第一人称的代言体为主,第三人称的叙述体为辅。它通过说唱人物和故事,生动描绘人物性格,描绘景物,同时融入议论,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常见形式为一人坐唱。演唱者在表演中,时而模拟角色,通过变换声腔、口吻和情绪,精准捕捉角色的神态和内心世界;时...
四川竹琴的艺术流派
四川竹琴有扬琴调和中河调两大流派,前者又称成都派,其创始人贾树三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丰富唱腔,委婉细致,韵味醇厚;中河调的代表是重庆的吴玉堂,唱腔朴素深沉,粗犷而有气势。多为一人坐唱。 又名道琴或道情。清朝初年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
四川竹琴主要形式
传统的坐唱形式并未被遗忘,反而与新的元素结合,如站唱加走唱,竹琴的演唱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变。表演者借助身体动作、四肢的灵活运用以及面部表情的细腻表达,极大地提升了竹琴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在唱腔和伴奏方面,四川竹琴也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了新的元素。它增添了时代气息,融合...
四川竹琴的介绍
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
四川竹琴简介
道情的主要乐器是一根长约三尺、直径约两寸的竹筒,竹筒表面覆盖着鱼皮或猪的小肠膜,艺人们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清脆的音符,因此这种艺术形式又被称为"竹琴"。到了民国初年,四川梁山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竹琴大会,通过评选,杜成辉、孙成德、赵高峰和梁佩然(被称作半根)四位艺人脱颖而出,这次活动极大...
四川竹琴历史溯源
其中,竹琴的“省调”或称“坝调”、“上河调”在成都地区特别流行。贾树三这位著名的老艺人,将川剧、扬琴的元素融入竹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贾派”竹琴。他的唱腔能够运用各地方言,栩栩如生地刻画各种人物,字正腔圆,情感细腻。竹琴的击琴部分能表现出千军万马的壮阔场面,如《三战吕布》和《...
竹琴是什么乐器
四川竹琴源于道观音乐,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20世纪30年代由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演变成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之后又在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多个演唱派别。代表曲目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
四川民间文艺
清末洋琴演唱多为3人,后一般为5人,分生、旦、净、末、丑5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竹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