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2:3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35
私刻公章涉嫌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
私刻公章属于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应当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私刻公章涉嫌诈骗的,属于牵连犯,一般以诈骗罪论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
【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35
私刻公章犯私刻印章罪。实践中,私刻印章表现为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依据刑法规定,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
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36
私刻公章,情节轻微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由*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私刻公章,达到一定情节的,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或者【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量刑要看具体情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伪造、变造或者买*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
①提高公章的制作技术含量,制止私刻或伪造,可以采用类似人民币的防伪技术,使私刻十分不易。
②严格控制监督公章制作单位的数量和技术设备数量,从源头上杜绝私刻行为。
③加大打击私刻公章的力度,定罪、量刑方面从重从严处罚,建议对私刻公章进行犯罪实行数罪并罚。
④使用“盖章+签字”的方法双重防范措施,防止私刻犯罪行为的得逞,借鉴外国的做法,在经济交往中不但要求盖上单位公章,而且要求代表人签字,否则引起的风险由交易双方分担。
⑤利用新技术发明“文字条码章”,把单位的条形密码加上去,因为单位的条形码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被仿造。
⑥加大交易过程中的审查义务,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施签章前的确认、核实程序。
⑦健全法制,降低法人准入门槛。因为有些犯罪行为正是利用法人(单位)的资格而达到非法目的的。
⑧完善法律体系,建立诚实信用的法律监督与惩罚机制。
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个人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