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低音提琴 想学低音提琴方面的爵士乐,但是网上资料很少,懂的人说下,要注意什么?以后有用么?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9: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5 14:17
低音提琴的声音浑厚,深沉而丰满,是其它弦乐器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低音提琴自己独具的声音特色。这一概念应该深深地印在演奏者的大脑中,上升为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如果对这一概念含混不清,判断不出自己的声音是什么质量,什么色彩,那么就要考虑低音提琴演奏的成败问题了,因此好的起奏和发音是进步的开始,也是成功的开始。拉出自己满意的声音,别人听了也会感到舒服,而完成这一点的来源之一正是真正客观地听自己的演奏。
那么,怎样做到客观地听自己演奏呢?首先,我们必须使自己静下心来,批判地听自己的演奏,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跟自己“较劲”。前面提到了我们对声音要有追求,要有预先听觉,那么同样对旋律,对音准也要有高度的要求。慢练到确认再到继续。这样练习的结果,往往会使自己的内心极为平静,不浮不躁。
另外,这们还可以借助录音机、录像机等等工具帮助自己。常有这样的情况,把自己认为可以的演奏用录音机录下来,结果却发现除了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不足之外,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声音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结实、漂亮,旋律也演奏得不如自己要求的那样优美动听,音也会有不准的现象(我想这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会),这除了技术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外,我们在平常练习时,没有用一颗安静的心,一个冷静的大脑客观批判地听自己的演奏有直接的关系。
自己最容易被自己的演奏所欺骗,演奏者要及时地纠正自己的假想,使自己更专业,努力地把自己的演奏向心灵靠拢,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是进步的开始,能极大地提高练琴效率。
2 放松与用力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无论演奏哪种乐器,都必须感到舒适、方便。演奏者应当尽可能地放松、自然,不能在心理和生理上面有任何压力,可以说这正是我们练琴时的直接对象,也是我们技术训练时的目的和意义(尤其是初期,更是这样)。
我在学习低音提琴的初期甚至几年之内,对放松、自然的理解是浅层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当演奏完一段练习曲和乐曲时,常有左右手都很累的情况发生,我也知道应该放松、自然,老师也在提醒,但是总是拿不出科学有效的办法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从生活中,自然中,兄弟专业中,练习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我个人认为,“便利与不便,舒适与别扭”等概念,就意味着演奏的“成功和失败”、“理想与不理想”。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放松的天才,比如拿起一只杯子喝水、握手、拥抱等等这些都不需要去教就能准确自然地做出来。那么为什么拉琴就一定要紧张呢?其实拉琴不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高级劳动吗?在这里我大胆地认为:拉琴就是向自然要放松、向生活要方法。
小提琴教育家马思聪先生在教学生运弓时爱用“重量”一词,这是为了使学生避开“压力”、“用力”等词可能引起的肌肉紧张,这在演奏时是非常有效的(低音提琴同理)。但低音提琴是身处之物,只有把琴、琴弓拿起来,总是要有相应的肌肉要收缩,而这就是用力,但是一个好的演奏者知道“永远别用多余的力”或者说“不断去掉多余的用力”,要采取“减”的方针。
所谓“去掉多余的用力”,其实是一个如何控制和恰当利用弓子和手的自身重量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手放弓上,弓放弦上,重量多少?一加一等于二;弓被抓紧(多余的力),弓弦分家(紧张),重量多少?一减一等于零。甚至可以说是两个负一相加,都等于负二了。
在演奏中的所谓“放松”必须是在运弓的过程中找到的,是与“用力”相互交替和相互依存的有价值的放松,而不是睡觉式的绝对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打乒乓球,无论长抽短吊,还是拉弧旋球,只能打一下,我们就不管它了(管也没用),只能让它按照既定的路线运行。并且要马上放松肌肉,准备击下一个球。弓子就好比乒乓球,手上一发力弓子自己就运行起来,正所谓“一次用力九下松”。
现在我们再把视线转向左手,低音提琴大师吏特莱谢在他的访谈中强调,左手在按弦时,一定要用指尖,就像在手心中握着一只鸡蛋,这样就能保持住手型不变。在演奏中,我努力尝试这种做法,发现还是比较科学的。试想,左手手型不变,保持半圆型,总是能使手指处于有准备状态,再加上耳朵对音准的辨别,那么音准的问题就不会太大了,速度也有了基本的保证。
另外,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换把动作中也存在着准备、发动和运行三个步骤。再看揉弦,好的揉弦更能体现“在运动中找到的与用力相互交替,相互依存的放松”,揉弦时的腕关节,特别是指尖关节的角度,必须不断变化,没有这个变化,就无法找到放松的感觉。按弦时如果手指太死、太紧,发出来的声音必定是紧张的、痉挛式的。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用力和放松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演奏者的心态必须放松,我们肯定赞成这样的观点:心态放松了身体才能放松。只有身心都放松了,力量才能传遍全身,使我们能够随心所欲。
如果我们做得够好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身体与乐器有了“融合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琴合一”。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彼得?斯托利亚尔斯基喜欢向学生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使小提琴成为演奏者身体的延长物,能够成为他的第三只手”。当一次方法正确的演奏后“肌肉运动的舒适感”就会出现,演奏者心情也会自然舒畅,就像完成了一次太极拳表演,这就是被大多数演奏者喜欢说的“对了”,而“对了”本身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演奏者观察生活,体会自然,刻苦地练习并学习致用。
3 慢练
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非常用功,每天长时间地练琴,但是他的进步却不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练琴质量不高所致。为什么练琴质量不高呢?这是因为他没有行之有效地、有针对性的练琴,因为他没有用脑子拉琴,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得要领。
众所周知,拉琴是用脑子而不是光靠手来完成的,不论是持弓、按指,左右两手都是执行大脑意图的工具,左面从大脑出发到手、指再到弦上的音准点;右面从大脑到肩、肘、腕、手再到持弓的力点再到弓弦接触点;任何关节中间不能有死结。通过慢练,这些关节被逐步确认并被“打通”,变成了“直通车”,这时候再快起来就没有负担了。
对于低音提琴演奏者来说:慢速演奏犹如钟表师眼中的放大镜,它可使演奏者更清晰地看到和听到作品中的所有细节和音乐要素之间的细微差别,更好地理解所有细节,简单地说:演奏者的大脑比他的手指更需要慢速演奏。这就如同过铁道,一慢二看三通过,当大脑接到了安全无误的信号后(确认每个音都是完美的之后)方才通过。
可以想象,通过慢练而拉出的音是准确无误、匀称和自信的,我个人的体会是:这里面有一系列划分细腻的自然感觉(包括触觉和听觉),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这些感觉,就会发现慢练也会是津津有味、丰富多彩的,这对提高演奏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对于认为慢练是一种令人枯燥和疲倦的方法的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在慢练时还要注意弓子的三个不下去:①右手未柔软、未放松,不下去;②左手音准未有把握,不下去;③弓子未直,不下去。在这三种情况下,如果硬往下拉,简直就是搞破坏。
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哥拉曾这样说:“在现实生活中既没有不必练习的艺术,也没有不讲艺术的练习。”对这句话,我们搞演奏的人还是越早理解越好。
4 演奏心态
一切好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出发点一定是真善美的。一个音乐家、演奏家要传递给观众或听众的正是如此,虽然不敢说他有多么高尚,但最起码也应该是善良的、有爱心的。
俄罗斯音乐教育家、钢琴家根莫齐平认为:作品演奏过程中,各种心理要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演奏者以什么样的心态开始演奏一部作品,如果他在演奏作品时精力集中,心情舒畅、愉快、有爱意。他的演奏必将带有鲜明的激*彩,如果不是这种心情,那么等待着他的只是枯燥的、忧郁的和毫无乐趣的演奏。
正因为如此,许多大演奏家都具有伟大的人格,他们的演奏体现出对未来美好世界的信心、希望和爱,真正起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例如在演奏天才低音提琴演奏家波泰西尼的《第二协奏曲》第三乐章时,心情舒畅,面带微笑的演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头脑中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女舞蹈家,面带微笑地、欢快地、动作规范地跳着意大利南部舞,时而小跳,时而大跳,时而转身,时而跨越,一种满足感从她的眼睛里流露出来,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演奏者也用这样的心态去演奏,那么从指尖流淌出的音乐就是活的、有表情的。观众(或听众)的心态就会被持这种心态的演奏者所感动,情感也从而得到升华。实事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演奏规格。
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画面是流动的音乐,这是高级境界,需要很好的修养,而好的修养,正是拥有良好演奏心态的前提。
5 在交响乐队中的演奏要点
同独奏不同,乐队中的低音声部要融于全体,发音点要与所有的声部对齐,不能拖,尤其在一些快速的乐句上。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那段著名的低音提琴声部独奏为例,作曲家需要的是短促、有力、快速而结实的声音,如果按照我们一直以来一贯的拉法,就是用分弓。众所周知,低音提琴体积庞大,共鸣箱足有大提琴的二倍。从下弓到声音被发出来,是有时间差的。这么一件慢发音的乐器,如果用分弓一板一眼的拉,那么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必定是滞后的,这种拖泥带水的声音不但没有生气,还拖住了整个乐队的脚步。那么,用什么样的奏法呢?看看世界顶尖的柏林爱乐乐团的低音提琴演奏家,答案就出来了——跳弓。跳弓可以在第一时间就发出音来,比分弓演奏的时值短,并且有音头,它演奏出来的效果就如同我们唱出来的一样,准确、不拖延,整个乐队就像一只战船,在低音提琴声部这只“马达”的牵引下,匀速前进。
在这里,本人提到了“唱出来”这一概念,顾名思义,唱出来就是要我们把要演奏的旋律和音型像歌唱演员那样用人声表达出来。所有的器乐演奏者都知道,追求歌唱效果是演奏的最高境界。低音提琴发音缓慢,不可能做到像歌唱那样心到口到,我们必须把发音点提前(当然,提前的时间要凭感觉和经验),这样,当音发出来时,正好和乐队指挥的点碰到一起,低音提琴就不会背“拖乐队后腿”的黑锅了。
因此,在第一时间发音和使用跳弓(包括离弦跳弓和不离弦跳弓)是低音提琴在乐队演奏中的真理。它至关重要,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可惜的是,在我国的一些低音提琴演奏者应用此法到“实战”中的只是少数,甚至还有很多人都不会跳弓,本人认为这是失败的演奏,是拿不出手的。
我看过很多国外的乐队,尤其是德国、奥地利学派,除了遇上低音提琴声部的抒情旋律和慢弓外,他们几乎都没有一下分弓,清一色全是离弦或不离弦的跳弓,低音声部充满活力,极具动感,乐队从不会被他们拖慢脚步。我们的演奏者应该看清这一点,很好地向他们学习。
另外,在乐队中还有许多技法如:揉弦、音色、音量的控制等等都视个人能力而言,本人在此就不赘言了
以上,我们谈了低音提琴在演奏、练习及乐队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需要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如:动与静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作品的分析与表达,演奏中的气息运用等。应该说低音提琴演奏是一门科学,它涉及到运动生理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有时,我们应该站在低音提琴以外看低音提琴,从整个艺术世界的角度,从整个人类社会,整个自然界的角度去看待它才能真正地拉好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5 14:18
在爵士乐鼎盛的时候,贝斯手(就是低音提琴手)是不愁没饭吃的,因为几乎任何一个常规配置的乐队,三重奏,四,五重奏或者更大编制的爵士乐队都需要贝斯手。。现在在国内,比较优秀的贝斯手,像上海的老任就是贝斯手,也是jz club的老板,也是爵士上海音乐节的创办人,还有北京的黄勇,他是北京九门爵士音乐节的发起人~~~现在爵士乐的情况也基本和刚刚说的差不多,凡是比较常规的爵士乐队配置都需要贝斯手,而且爵士乐发展到现在,爵士贝斯也不止是伴奏功能了,完全已经可以作为一件独奏乐器了。前两年来国内演出的david friesen,eddie gomez就是这个领域里的大师。所以我觉得"以后还是有用的"。
资料和教材还是有的,国内不知道有没有出过中文版的,但是英文版的爵士贝斯教材在淘宝或者亚马逊上面有买的,另外,从哪里开始学我实在不知道~~像北京现音和上音都有不错的爵士专业的,你可以去那里打听打听,或者附近要是又爵士俱乐部酒吧的话,可以去里面试着打听一下~~另外的话,多听听爵士乐吧,应该可以培养一些贝斯的感觉,看看大师是怎么comping,怎么walking怎么solo的。
程度?。。这样说吧,有些可能玩古典或其他风格的人,水平已经挺高了,但是到爵士乐里面就是不行,那种律动感摇摆感就是“先天不足”,就是玩不出爵士的那种感觉。所以不是说你的古典或其他基础多少扎实就能玩爵士了,只有从现在开始直接学习爵士乐才有用,这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