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矛盾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矛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5: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46
文/安庆仁官民矛盾古已有之,并不稀奇,在解放后的教科书中,官民矛盾基本都界定为阶级矛盾。改革开放后不兴说阶级矛盾,所以官民矛盾就从阶级矛盾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既非敌我矛盾又非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矛盾,至于在性质上应该怎样界定这种矛盾,既没人说,也没人说得清,因之每每发生官民流血冲突事件,媒体只能模糊处理,称之“官民矛盾”导致的恶性事件。
“模糊处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明,大到意识形态,小到一些名词界定,统统模糊处理,比方说,“失业”叫“下岗”,“穷人”叫“人力资本家”,“一群穷人”叫“待富群体”,“资本家”叫“企业经营管理者”,“妓女”叫“小姐”,“搞破鞋”叫“婚为情”,“*”叫“不主动配合性行为”,“企业私有化”叫“改制”,“复辟”叫“转轨”……
如果搞一部改革开放词典出来,相信五十年以后的孩子,肯定会被一些名词绕晕,例如:下海、土地流转、环境友好型社会、草根、粉丝、房奴、维稳、叫兽、小三、包二奶、豆腐渣工程、艳照门……,如果词典上不把历史背景交代清楚,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些名词的含义,没准就把“包二奶”解释成姓包的二奶奶,把“草根”解释成野草的根茎,至于“小三”,那一定会解释成在家里行三。
“模糊处理”说不好听点,就是睁着眼睛施骗,明明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偏偏说成是这么一回事。可一个巨大的麻烦是,我们该怎么对历史和后人交代,难道就不怕后人诅咒我们。就说官民矛盾这件事,属于阶级矛盾那是不容置喙的,官僚阶级在古代是地主阶级,在现代就是资本家阶级,不然国家统计局可以做个调查,看那些县处级以上的*中,有多少人还没有自己的企业,或者没有在企业中入股。
尤其是手中掌握着权力的*,至少有98%的人,都拥有一家或数家企业。这样的*,简单的称之为*,明显不合适。亦官亦商,扮演双重角色,要想准确界定这类*的身份,必须回到*经济学层面才行,也就是从本质上研究他们的属性,那么毋庸置疑,这些人真实的社会身份应该被界定为资本家才对。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看问题,才能找到当前中国社会官民冲突高发的原因,那就是这些戴着官帽的资本家为利益所驱动。
这样一看,我们就清楚了,现代官民冲突,跟古代官民冲突,原因是完全相同的。古代*大多数都是地主或大地主,这在古代帝王戏里多有表现,比方说《雍正皇帝》里的田文镜,被雍正皇帝提拔为河南巡抚,他上任后大刀阔斧、铁血风云,狠狠地涤荡了*堕落的河南官场,那些阡陌成片的大贪官,对田文镜无不恨之入骨。《雍正皇帝》里的田文镜与史实基本没有多大的出入,遗憾的是,历史上,像田文镜这样的*,河南绝无仅有,其余多为贪腐无度,荼毒百姓的坏人。
有那么一些人,一听见“阶级”这两个字就神经过敏,就骂娘,就极力否认阶级的存在。这又何必,君不见,欧盟各国的报刊电视,从来都不回避“阶级”这个术语,可也没看见欧盟各国的资本家对此说三道四,或者整夜整夜的提心吊胆,更没看见他们集体往美国移民。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承认阶级的存在,不等于阶级矛盾就很尖锐,不等于底层社会要造反。显而易见的,欧盟各国的资本家远不像中国资本家这么歹毒,可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从逻辑上分析,“官民矛盾”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矛盾中的主体之一的“民”是个泛称,而事实上,在中国社会,民是特指底层社会的,是城市苦工和农村普通农民的统称,其他各阶层若一概而论称之为民,人家是不高兴,同时也不认同,比方说“士”这个群体,不一定都很阔绰,有的像朱买臣那样穷的揭不开锅,那也不能称其为民,而是要称谓“寒士”,否则他就会认为你是在侮辱他。
寒士虽然贫困潦倒,但也享受一定的特权的,可以免除兵役、徭役等。正因此,在古代,士人对士名是非常看重和倍加珍爱的。绅、商两个群体,更不认为自己是民。在官府的公文里,绅、商、士、民泾渭分明,绝不会出现用“民”一概而论的现象,否则古代的师爷文书们岂不等于自我贬低了吗。今天的中国社会,其实跟古代越来越相似,绅、商、士、民这些阶层分的越来越清楚,甚至包括厕所,都有了民工厕所和白领厕所的区别。
官和吏其实也正在分开,特别是到了大衙门口,官是官、吏是吏,两者间有天壤之别,比方说就餐这个问题,在十五年前,无论*还是普通公务员,大家都在大食堂排队打饭,但现在领导们只在小食堂用餐。再比方说,领导坐的椅子,用的桌子、在规格上就不一样。还有很多方面,细说起来得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