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7:15
过去一年,汽车产业挑战重重,新冠肺炎疫情又给新一年的市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整体行业在春节过后暂停了太久,重新启动起来自然问题多多。流通环节里,大幅降价与优惠回收并存。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发出原材料紧缺的警告。夹在中间的汽车企业,两头受压。
上游供应商敲警钟 要涨价了
汽车企业这边正加速复工的进度,上游的涨价潮已经快淹到门口了。近日有媒体收集各原材料的涨价通知,其中不少原材料与汽车行业相关。包括白色车漆涂料中常用的钛白粉,每吨价格上调500元。部分改性塑料材料中所用的聚乙烯醇,每吨价格上调200元。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采用的石油焦,涨幅超过80%。电子元器件涨幅近30%……
由于汽车产业链较长,汽车消费市场尚未明确感知到涨价的影响。但可以参考纸制品产业在复工后的状况。自2月11日废纸原料企业开始复工,15日至20日,废纸价格开始7连涨,日均涨幅50元/吨。原纸价格随之上涨,涨幅为10%。压力传导至最下游的纸箱厂,涨幅已达15%。而在它们看来,这仅能弥补部分成本上涨的价差,不排除继续涨价的可能。
废纸类似于我们不太熟悉的钛白粉等原材料,原纸则类似于汽车零部件,最终产成品纸箱与汽车相近。两大产业不仅面临着停工时间过长导致的原材料供应减少,还要叠加运输行业尚未完全恢复运转,运价上涨10%~20%的影响。价格变动引发的连锁反应,层层传导,最终由消费者所承担。
另外,汽车行业也面临着高复工率与低开工率之间的矛盾,以华晨宝马为例,早在2月17日,其旗下两大工厂就已开工。但近日有消息称,因零部件供应问题,其沈阳工厂3、4月份配额订单已取消生产,官方暂未回应后续这批订单是否恢复的疑问。可以确定的是,在*放缓生产节奏,开工率不足的情况下,运营成本飙升绝不仅仅只有华晨宝马在承担。
下游经销商倒苦水 撑不住了
来自上游的成本激增、零部件供应不足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流通环节反向传导的压力。产业链本应单向流动,最终的承接者是消费者。但迟迟难以复苏的流通环节,使得产业链成为一个没有出口却仍在注水的管子,水压正在水管中汇集。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81.2%,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事实上在2月第四周,经销商就开始大面积复工,比例高达70%。但疫情防护的需要使得消费者出行受阻,不仅新车购买减少,到店维修保养的比例也大幅度降低,综合复工效率仅为36.6%。
为进行自救,不少经销商在厂家的帮助下加大线上营销的力度,推行零接触服务。前者包括直播卖车、微信建群介绍等。就连由于采访需要,留资多家4S店的笔者也被拉入超过5个微信群中。最终效果并不好,据笔者观察,5个微信群总人数超1000人,提车量却未达两位数。整体看来,2月份库存指数高企,意味着大部分经销商销售继续处于低谷,资金周转的压力持续增加。
北京一家经销商集团园区的负责人向笔者表示,园区内部分4S店已在考虑转换品牌的问题,近两年来效益较差的长安马自达4S店已确定退网,转换为小鹏汽车的经销商。另一家吉利新能源的店面则在考虑从4S店退为2S店,仅保留销售或售后职能。
从更高的维度上看来,价格战正在汽车行业中酝酿,准备退网的经销商,急于宣泄压力的车企,像一个个“江南皮革厂”一样,唱起了降价的歌谣。
于此相对应是,原本就重视经销商效益、控制库存水平的日系车企,生产基地处于海外的部分豪华品牌却陷入了即将无车可售的烦恼中。包括广汽丰田、东风本田、雷克萨斯等经销商店明确向笔者表示,店中部分车型已无现货,订车需等待较长时间。
就眼下的情况来看,疫情不仅仅是对汽车制造商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此前经销商、供应商维护工作的一次检查。如广汽丰田般从容企业仍是少数,更多的汽车制造商在上游涨价,下游大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处于两头受压的尴尬境地。至于上游引发的这波涨价潮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什么时候到来,具体影响几何,仍有待流通环节的完全复苏,做进一步观察。
文/秦志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