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蓬莱市的经济水平在全国第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3: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30
“十一五”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正确把握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赶超”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实施“抢抓机遇、巧借外力、膨胀总量、跨越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赶超发展,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中列40位,四年位次前移48位,成为全省位次前移最快的县市之一。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外经贸工作先进市、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全省适宜人居城市、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一)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五”以来,全市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发展速度逐年提高。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4年达到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在大季家镇划走的情况下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比2000年翻1.2番,五年平均增长19.9%,高于“十五”计划增幅7.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100元,五年平均增长20.5%。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亿元,比上年增长40%,五年平均增长37.4%,高于“十五”计划增幅22.1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十五”末,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106.9亿元和48.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1:44.9:34演变为8.8:62.9:28.3。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种植业、养殖业区域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粮油生产稳定发展,果品、水产、畜牧、蔬菜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不断扩大,建成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石化、造船重工、钢铁、建材、能源等临港工业、葡萄酒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黄金、化工、食品加工产业逐步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链条拉动和集群带动作用初步显现,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8个。第三产业,旅游、商贸流通等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蓬勃兴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2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十五”以来,始终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通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抢抓国内外产业梯次转移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和增速、质量和效益都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20亿元,是“九五”时期投资总量的6.6倍,五年平均增长56.7%,高于“十五”计划增幅39.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房地产投资达到76亿元,比重为18%。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完成投资303亿元,临港工业、旅游、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确立,为全市“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电发电、东海热电、广源发、新青路钢板、渤海钢铁、巨涛重工、渤海造船、信益陶瓷、康达水泥、水城保护、海洋极地世界、蓬莱村、中粮葡萄酒、金创新天酒业、北方奔驰重卡、万寿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达产。
(四)外向型经济成果丰硕,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全市对外经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2005年签订利用外资项目68项,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53亿美元,“十五”期间累计达到8.3亿美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5.8亿美元。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美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其中,出口达到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3%,五年平均增长32.7%,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6家。
(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十五”以来,全市交通、能源、供水、供气、供热及城市景观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城乡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完成城市道路建设、改造20多项,新建了威乌高速公路蓬莱段,改造了蓬寨路,拓宽了蓬水路北段,建设了烟蓬旅游观光大道。蓬莱新港、栾家口港新建5万吨级以上码头3处,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吨,北方最大的中心渔港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了两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了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全市电网结构更加合理,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渤海天然气实现向部分企业及市民供气。加快大地绿化和城市精细绿化,完成造林6.5万亩,新增绿地220万平方米,艾山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了海滨风景区、文化广场、八仙雕塑等标志性区域、标志性建筑。建设了黄海花园、海市云都、紫荆山庄、新世界花园等高档住宅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完工交付使用,全市完成住宅房地产开发1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5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改造、硬化农村公路708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0%,有线电视入村率98%、入户率90%,电话普及率78部/百户。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小康向富裕迈进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10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0.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6600元,比2000年增加4200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稳定在37.5%以下,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目标,正在向富裕型迈进。
(七)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全面增强
企业经营机制普遍得到转变,全市企业改制面达到98.5%。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实现增加值占全市77%。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投资管理、市政公用事业、财税*、医疗卫生*和行政审批制度等项改革纵深推进。
(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加快推进
“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38项,其中41项获烟台市以上科技奖励,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人才工作成绩卓著,引进各类人才4462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人才1085人,硕士、博士30人,外国专家93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的完整体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素质教育改革等均取得显著成绩。文化工作扎实推进,创办《蓬莱日报》,文化广场成为全国首批“特色文化广场”,连续成功举办“和平颂”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文化立市”战略全面启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强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及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完成重点污染治理项目38项。计划生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是:始终坚持了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始终坚持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坚持了走适合蓬莱特点的发展路子,大力实施“抢抓机遇、巧借外力、膨胀总量、跨越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促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始终坚持了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十一五”期间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一五”期间,既是我市全面实施赶超战略、再造发展新优势、迅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各类考验不断出现的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加速阶段。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日韩和欧美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重点正由东南沿海向北扩展。从我市看,人文优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功能等,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地位。二是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回报阶段。“十五”时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并发挥效益。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为赶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城市形象和地位的提升阶段。“十一五”期间,环黄渤海经济圈是国家重点规划发展的区域之一,蓬莱作为半岛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临近日本、韩国,有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最近的“黄金水道”,在环黄渤海湾经济圈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营,城市功能将进一步完善,蓬莱“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城市特色和优势将更加突出。
(二)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黄金时期。“十一五”期间,随着制造业基地、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实施和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工业结构加快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消费需求膨胀和结构升级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二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乡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机制完善的战略创新期。一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发展要求,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实现*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机制创新效应不断显现。“十一五”期间,各项机制创新将更加活跃,新的分配机制、人才机制、企业发展机制、竞争机制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机制等,将为全市经济赶超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三是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面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围绕产业升级、消费扩大、科技进步和循环经济发展,各项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入,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将进一步统一。
(四)应对挑战的战略竞争期。一是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全市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综合竞争力仍有一定差距,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WTO后过渡期结束,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全球一体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将对部分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二是瓶颈制约因素较多。部分领域改革还不到位,市场化机制没有普遍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还有待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土地、水等资源矛盾突出,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普遍较低,人口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三是统筹发展任务很重。各镇区街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镇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增收的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功能不够健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亟待加强
参考资料:http://party.cei.gov.cn/index/dqbg/showdoc.asp?blockcode=DQBGSDGH&filename=200608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