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7: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0:22
一个和尚独居时挑水吃,两个和尚同住时抬水吃,三个和尚共处一室时却没水吃。这个简单的故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颇耐人寻味。一个和尚挑水吃是最自然的,一方面水是生存的必需品,如果他不去挑水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他是自己劳动成果的惟一拥有者,自己挑多少就可以用多少,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具有完全的排他性。 两个和尚抬水吃也还算说得过去,只是生产人数增加产量却不增加,效率有所下降。在这里就出现了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问题。因为经济学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即人们都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都希望付出越少越好而收获多多益善,谁都不愿意看到别人“搭”自己的“便车”,同时又都想方设法占别人的便宜,希图坐享其成。和尚也不例外,谁也不愿意自己挑水而让另一个人免费享用。人们也许很容易为他们想一些办法,比如每一个和尚各买一套水具——扁担、水桶和水缸,各自吃自己的水,但这一方案的成本过大,而且还有一个设备(指水具)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还有个办法,就是达成轮流挑水的协议,一人挑一天,但是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一个和尚可能会偷懒,总是不把水装满,这意味着双方在相互监督和制裁违约等方面交易费用过大。看来最笨的方法还真是最好的方法,两人抬水不仅节省了交易费用,而且也消除了外部性问题。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荒谬结果之所以会存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是由于外部性的不可避免。从设备——水桶和扁担来看,其现状决定要么一个人挑水,要么两个人抬水,每一次的生产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位搭便车者,即总会有一人在吃“免费的午餐”,在大家都不想提供免费的午餐的情况下,三个和尚便没水吃了。或许他们可以通过谈判来建立轮流值日挑水或者两人轮流值日抬水的制度安排,但是上文分析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人偷懒或两人合谋偷懒都可能发生,而监督费用又是高昂的。在两个和尚抬水吃的情形下,尽管消除了生产的外部性,但消费的外部性还是可能存在的,比如一个和尚吃水比另一个和尚多,好在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谁吃多少双方心里都有数。但在三个和尚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了,很可能会在用水多少的问题上发生争执、监督、谈判甚至第三方仲裁的费用都可能太高而最终使大家不欢而散。万般无奈之下,三个和尚可能最终会寻求一种付出的努力与行为的结果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即谁付出的劳动多谁就多消费水。不过如何对努力程度进行考核是个问题,更麻烦的是劳动成果——水——的性质,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它不存在消费的排他性,显然,没有哪个和尚愿意提供这一公共物品。 三个和尚的故事似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事实上只要大家都退一步,互相谦让一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的确如此,不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这个故事只是用来说明问题而已,它告诉我们:在集体经济活动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可监督的和可实施的责、权、利关系,或者不能保证付出的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紧密关联,那么分配时的努力就会超过生产时的努力,既大家宁愿分抢一块小蛋糕也不愿意一起把蛋糕做大。这样,外部性问题就会使整个集体行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从而导致合作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