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胜十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5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6 03:53
1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荀彧传)
2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武帝纪)
3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贾诩传)
当然天下有此想法者多矣 为何他们却不象郭嘉般大搞阿谀奉承之能事 上此三人所言 实为看透表面说本质的好言呀 反观郭嘉 将上面三人的话揉捏整合后添油加醋的这么说上一通 专挑曹操爱听的讲 极尽诋毁袁绍之能事 所以袁绍也就因为他的那一段话被遗臭万年 以至于陈寿在给袁绍写评语时也深受其荼毒 堂堂一个四世三公的袁绍 竟被郭嘉诋毁于斯
再就讨吕灭刘方面说说
大家一提到郭嘉 或多或少会说灭袁谭与三郡乌丸的事 认为这是郭嘉的最大功绩 其实不然 请看
3 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田畴传)
4 臣松之案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此云用嘉计,则为不同(武帝纪)
这把献攻刘备计也否定了 本来拥郭派就本着这两条叫嚣 现在都被否定了呀 现观之郭嘉在此二点上一无是处 不过只能赞叹罗贯中的春秋笔法之妙罢了
5 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郭嘉传)
这是何等的迷信之言 拥郭派拿出此等言语来证明郭嘉的料人之智 未免也太——
还是来看看别人怎么做的吧
6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荀彧传)
同样是料人 然而看看荀彧的 与郭嘉便很不相同 荀彧是以理以情 说的字字在理 句句入情 反观郭嘉 还是那句话 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为什么说郭嘉品行不端呢
7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郭嘉传)
郭嘉从来就是一个游手好闲 放荡不羁之人 陈群为其指出 他居然未有悔改之意 反而意自若 也就是越说越来了的意思 何等无聊 也是曹操当时正是用人之时 还没空搭理他
或者大家又会举曹操在郭嘉死后说的一些话来反驳我 那就先看看这段
8 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郭嘉传)
我并不否认郭嘉的才智 然而此类抓典型的话 未可当真
9 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郭嘉传)
也就是敢往南方跑 不怕死 为啥别人不去南方 因为别人不仅为自身计 也为国家计 不象郭嘉 就想挣个表现 打肿脸充胖子
最后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所谓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看看跟郭嘉同列一传的人都是些何等样人吧
程昱——世语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程昱传)
董昭——徵拜侍中,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苏则传)
刘晔——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谚曰“巧诈不如拙诚”,少子陶, 亦 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注意这个亦字)(刘晔传)
以上诸人 皆高才薄行之辈 郭嘉与其同列 亦未失其伦也 所以纵观此人一生 实为溜须拍马 长于献媚 脑袋削尖 有空便钻之辈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6 03:54
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6 03:54
三国时期的颍川,是豫州大郡,由于地处“四战之地”,因此“天下有变”时“常为兵冲”。正因为如此,颍川人杰地灵,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荀彧、荀攸、陈群、钟繇、戏志才、枣祗、杜袭、郭图、司马德操等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他的优点与缺点一样突出,为当世一些名士所不喜,但为权贵所赏识,那就是郭嘉。
郭嘉是一位积极入世者,这种入世与晏婴、诸葛亮不同,他的入世带有浓烈的、强烈自我的功利目的。
晏婴以“节俭力行重於齐”,哪怕做到了姜齐相国,也是“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司马迁极为推崇晏子,甚至说愿意为他执鞭牵马。
诸葛亮也是以清廉俭朴著称于世,为蜀汉丞相,死后的墓穴仅容一棺而已,没有任何陪葬器物。
郭嘉则不然,其处事置业,与上二*相径庭。他“不治行检”,就是说郭嘉的行为不检点,这是陈群在曹操面前检举的,史载为“廷诉”。既然是廷诉,当然是指为官的操守问题,可能是郭嘉侵占民宅或者欺男霸女等等,总之,有些事情做得不好,假如只是吃喝嫖赌的个人行为,那犯不着被陈群廷诉。那时陈群为酂令(酂,豫州沛国下辖县。也可能为萧、长平令),正在管理当地百姓,他来控告郭嘉,肯定是郭嘉影响(祸害)了一方百姓的生活。(按魏书曰:自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酂令,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其后吏民稍定。)但郭嘉依然我行我素,曹操反倒很喜欢。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看看郭奕,也可以看出郭嘉的为人。
王昶在《戒子书》中把郭奕拉出来做了个反面教材,要其子不要效法他,他说“颍川郭伯益(郭奕字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原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讬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原儿子师之。”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诸位细细体味就知道郭奕作为了,也可以推知郭嘉一二。
在出仕之前,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他为什么要“匿名迹”?史书为什么用“密交”这个词?无外乎三点,要么是郭嘉出身有隐情,要么是结交目的不可告人,要么就是结交手段不正大光明。所以“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在三国时期,这种行事风格很奇怪,那时很多名士良才都 “少有美名”、“少有重名”、“少有名声”,于是闻达乡里,惟恐世人不知,错过了被举孝廉、茂才的机会。可郭嘉正是反其道而行之,20岁开始隐姓埋名,秘密结交英才。而《郭嘉传》中,也确实没有他祖上如何如何的记载,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郭嘉出身并不高贵,至少不是名门世家。按郭嘉出身颍川阳翟看,在汉章帝时出了个廷尉郭躬,断案“法平”,其族后人也是“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后汉书•郭陈列传》)。假如郭嘉是这一枝蔓,当然可为豪族,不可能不记,可史书不传,说明郭嘉不是这族人。也许是出身并不高贵,要在上流社会中混下去,因此郭嘉干脆就隐瞒了出身。
那么他和哪些“英隽”“密交结”呢?MQ按正史中相关事件和言谈推断,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且他们都是同乡,都在袁绍那里效过命,其中荀彧还是郭嘉成为曹操谋士的推荐人,而郭嘉与辛评、郭图更是无话不谈。
为什么说郭嘉是和这些人,尤其是和辛评、郭图“密交结”呢?因为郭嘉可能参与了袁绍集团的党派之争,我们从《三国志•魏书六》中发现了蛛丝马迹。
史载:“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在袁绍集团里面有两大势力争权,一个是少公子尚党,一个是大公子谭党,辛评、郭图是大公子谭党,郭嘉因与老乡辛评、郭图交往甚厚,因此也就在这党争中发挥智谋作用,史书中所说“密交结”大约就与这有些关系。为什么说郭嘉和辛评、郭图关系很好呢?证据来自《郭嘉传》中郭嘉脱离袁氏集团前的记载。“(郭嘉)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在这里,郭嘉明言袁绍1.不会用人;2.办事头绪很多,要点很少3.好谋无断。最终结论:难成大事!这些话说得不但重,而且非常难听,按袁绍外宽内忌的性格,杀他十遍都不止!可郭嘉却敢在这二人面前明说,如果不是好朋友,能这么讲吗?
郭嘉主动投靠袁绍,但经过观察,觉得跟下去没有前途,于是脱离袁绍,后来司徒府征辟了他,那年他二十七岁,这事发生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那时的司徒是赵温(按《后汉书•孝献帝九》)或淳于嘉(按《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
也就在这一年,曹操迎天子入许,郭嘉就到了曹操身边。刚巧,曹操身边的谋士戏志才死了,曹操需要人才,求教荀彧,荀彧了解郭嘉的才干,就推荐了他,自此郭嘉就进入曹操的决策核心,担任军祭酒,参与了大大小小的军事活动。
陈寿把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的谋略与荀攸并论,但现在有一些朋友把郭嘉拔出来捧为三国第一谋士。是这样吗?
郭嘉主要事件是:
一、袁绍曹操十胜十败说
二、收纳刘备
三、孙策亡命说
四、随曹操东征西讨。
一、曹操袁绍十胜十败说
袁曹决战前,曹氏集团内部思想很不统一,大约可分为两派,即乐观派与悲观派。乐观派的代表是荀彧,贾诩,悲观派的代表人物是孔融。因郭嘉在离开袁绍时明言袁绍难成大事,当然属于乐观派,荀彧与郭嘉都对即将到来的河北决战提出过分析意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荀彧与郭嘉的不同。
首先,从时间上讲,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略早于荀彧,大抵在郭嘉进入曹操决策集团时,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前后。郭嘉正是凭此论述博得了曹操的赏识。而荀彧的四胜四败说是在曹操宛城之败时,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二者时间上相差不远。
再从内容上说,郭嘉的十胜十败归纳起来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荀彧的四胜四败说也谈到了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二者惊人的雷同。四胜四败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而郭嘉那份专美曹操的成分相对较多,更象在四胜四败论的基础上扩展开来论述的。例如郭嘉所说“明胜”,荀彧没有提,“明胜”说“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但是荀彧在答孔融时提过,且更具体他指出田丰、许攸、颜良、文丑等袁氏栋梁的缺陷。又如郭嘉“义胜”说“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荀彧没提,但他说曹操“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这不就是“义胜”吗?荀彧的四胜四败是陈寿正传,郭嘉的来自裴松之引的《傅子》,陈寿为什么没有收录?是没看到与《傅子》记载相关的资料还是看到后觉得二者根本就是雷同一致,所以不录?我们无从知晓。
从抛出理论的事件进程上看,荀彧的历史更加丰满,他抛出四胜论时有前因后果。先是袁绍下书轻慢,曹操很愤怒,而锺繇等以为曹操是因为失利於张绣的缘故,因而让荀彧进去问,然后才引出此番论点。郭嘉那份是《傅子》引言,交代相对含糊。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官渡之战的表现是否能支撑各自所言。整个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靠了三个人,一个荀彧、一个荀攸、一个许攸。
许攸就不谈了,只说说二荀与郭嘉。
战略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彧。战前,荀彧为曹操规划了战略部署,提出先击败吕布,平定东线;调派锺繇镇守长安,持节稳定西线,腾出手来与袁绍决战;战中,曹军军粮即将用尽,曹操想退兵,一些人甚至要投降袁绍,又是荀彧制止退缩的想法,鼓励寻机决胜;战后,曹操要回师对付刘表,又是荀彧提出不给袁绍以喘息之机,一举平定河北。
战术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攸。白马之战,“(荀)攸画策斩颜良”,延津之战杀文丑,惟独荀攸能懂曹操之计;战中,又是荀攸献策一烧韩猛,二烧淳于琼。
至于郭嘉呢?他也“从破袁绍”的,可在官渡之战中,郭嘉鲜有表现,更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魏书十》记载:许攸提供情报,要曹操去乌巢烧粮,“众皆疑。唯(荀)攸与贾诩劝太祖”。在这里,郭嘉也疑惑不决了。
综上所述。《傅子》载郭嘉的十胜十败的主干部分与荀彧所见基本雷同,如果有一说有假的话,那么《傅子》所言乃是加工附会,如果二者都是真的话,那么荀彧所说更加合理真实,有实践意义,陈寿只录其一是正确的!
另按,贾诩也有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四胜论,是在官渡之战最危急的时候。
二、收纳刘备
我个人一直认为,当初曹操收留刘备是养虎遗患。这是马后炮,我想曹操在赤壁汉中之败后也一定深恨当初不杀此人,如今*迫他至如此。
对于收留刘备这一对曹魏未来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决定,陈寿正书仅言程昱要曹操趁早处理掉刘备,曹操不同意,决定收留。但《魏书》与《傅子》出来搅局了,《魏书》说是郭嘉鼓动曹操同意的;《傅子》说是郭嘉反对,曹操不采纳,收留了刘备。我个人认为,应该采纳《傅子》说,即郭嘉在是否收留刘备的问题上是持反对意见。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收留刘备对曹操而言就是失误,放跑刘备是更大的失误,而《魏书》颇多修美曹操的地方,因此可能拉出郭嘉为曹操“挡箭”。陈寿明言是曹操自己决定的,在《武帝纪》与《程昱传》中都是如此,当采用此说。至于《傅子》,可为参考。
三、孙策亡命说
孙策趁袁曹对峙时要偷袭许都,曹氏内部恐惧,这时郭嘉语出惊人,说匹夫就解决了孙策,这一点充分说明了郭嘉判断力非凡。郭嘉认为孙策行为轻佻,“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犯了众怒,最终会命丧小人物之手。后来果然如此。
这里就要说说江东年轻统帅孙策为什么会死在小人物手上,这能说明郭嘉的准确推断有现实基础,而不是能掐会算,由此而神化他,这一点裴松之也谈到过。
孙策用6年时间初定江东,对旧有势力冲击很大,且其杀戮过重,当时江东士人很多都不服。我举这么个例子:吴郡高岱为人仗义疏财,被称为“世之英伟”。因他熟读《左传》,孙策请他论《左传》,高岱出发前,有人告诉他孙策为人“恶胜己者”,劝他论道时藏拙。到谈论时,孙策提问,高岱推说不知道,一来二去,孙策竟然火了,认为是高岱瞧不起他,不顾挤满数里的求情者把他杀了。史载“孙策东渡江,(士人)皆走交州以避其难”(《蜀书八》)
正是因为孙策轻佻好杀,且杀了许多有名望的人,所以郭嘉能准确判断出孙策虽猛,却不足以危害曹操的后方,恰巧这时孙策果然死于许贡的门客之手,时间上倒是纯属巧合。
四、曹操东征西讨
自从担任曹操军祭酒后,郭嘉就一直伴随着曹操东征西讨,曹操表中说“(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因此郭嘉的活动与曹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掀起了他人生的华彩乐章。我们来逐个分析相关战例。
郭嘉第一战役来自破吕布。《郭嘉传》曰: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这三战是指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冬十月的彭城之战、下邳外围二次大战。吕布三战败北后固守孤城,曹军也一时难破,由于士兵疲劳,想打退堂鼓,是荀攸与郭嘉鼓励曹操继续围*并献策放水灌城而最终灭掉吕布,我们看到此战中,荀攸与郭嘉并列大功。
第二战役来自消灭袁氏残余的战争。由于郭嘉曾经历过袁氏内部党争,所以他能准确判断出袁氏兄弟两集团在外敌面前“急则盟缓则攻”的情况,建议曹操暂缓攻击,让其内乱,然后坐收渔利,这一招十分高明,让曹操能相对轻松的解决了河北余害。这是郭嘉棋高一招的地方。曹军追杀袁尚时,人们都担心刘表刘备偷袭后方,又是郭嘉准确分析刘表的性格与刘备的微妙关系,坚定了曹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
按《傅子》所言,郭嘉在曹操平定青、冀、幽、并后还推荐了一些人才给曹操。
郭嘉死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他一生比较短暂,留给他表演的时间不多,但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内,郭嘉嬴得曹操无限宠信并获得巨大成功。郭嘉生前身后食邑千户,这是在曹操刚取得河北最终胜利的时候,当时曹操惨淡经营,“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就是郭嘉死的那一年,曹操大封群臣,文官中荀攸功劳排第二,也不过七百户,而郭嘉已追得千户。那时曹氏除刚自杀的张绣外“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三国志•魏书八》)郭嘉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探病,往往是回报的人还没回,新派出的已在路上。郭嘉之死对曹操打击很大,乃至赤壁之败后,曹操都叹郭嘉不在,这是为什么?
郭嘉赢得曹操的宠信,有三点原因。
1.有真才实学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郭嘉的智术确实非凡,虽比不过荀彧但与曹操军师荀攸相仿佛。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弗赘。
2.能迎合曹操的心思,说曹操爱听的话。
初见曹操,谈论天下大事后,曹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来后,高兴的说“真吾主也”,可见曹操对郭嘉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面试很成功。郭嘉说了什么让曹操对一个27岁的年轻人评价如此之高?按《傅子》说就是十胜十败论。在此论中,郭嘉将袁绍贬得几无是处,把曹操捧得很高,同样的道理,荀彧也说过,历史记载很有意思,荀彧说完这话,曹操是“悦”。郭嘉说完这话,曹操是笑着说:“我有什么德行可以承担你这样的评论啊!”注意,这非常有趣,在这里,曹操听完自己的十大优势后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谦虚起来,而这谦虚是笑着说的,足见当时心情之好,气氛之轻松,也足见郭嘉的话说得巧妙动听!
3.郭嘉年轻
曹操是把郭嘉作为托付后事的对象,郭嘉小曹操15岁,在谋士团中很年轻,38岁而亡的郭嘉让53岁曹操格外痛心。郭嘉也因此而享尽哀荣。
接下来,我再横向评论郭嘉,他,在曹营当中到底是什么地位。
个别朋友把郭嘉捧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甚至说是三国第一谋士,显然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感情压倒理智的评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应是荀攸或者是贾诩。时人都是把程昱与郭嘉并称,而程昱在前,至于荀彧,更是天上的皓月,其格局不是什么谋士所能比拟的。所以郭嘉的地位应在上述人等之后。
或许有朋友会说,曹操曾说过许多赞美郭嘉的话,且曹操识人用人冠殊三国,那他评论郭嘉的话,听来就是第一谋臣。比如:“唯(郭)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曹操)策未决,(郭)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动无遗策”、“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追思(郭)嘉勋,实不可忘”。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话都是在郭嘉死后的评论,基本都来自表(骈文)或是和二荀谈论的伤感追忆,其实这些言论类似今天的悼词,所谓死者为大,好话说尽也无不可,当然,也含有曹操惋惜痛心之真情,这不可抹杀。对郭嘉生前真正有分量的评论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郭嘉)也”,我想,这也不能作为郭嘉所谓“第一”的支撑点,就算把对郭嘉死后的盛评都算上,也是无法与二荀令相提并论。因为曹操从不吝惜对他所看重的人的赞扬,这其实也是帝王“御人之术”的一部分。我们看看曹操对二荀的评论吧,有些话比论郭嘉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荀彧:“吾之子房(西汉张良,如果他说自己是中国历史上谋士地位第二,不知谁敢自称第一)也”,“发言授策,无施不效,(荀)彧之功业,臣(曹操)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荀)彧之功也”、“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谋殊功异,臣(曹操)所不及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荀)文若是也。(荀)公达其次也”
对荀攸:“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彧、攸)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荀公达,人之师表也”,“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不一而足。
按,曹操对郭嘉之死,史载“哀甚”,就是哀痛的很,但对荀攸的死,则是“言则流涕”,就是说提到荀攸就哭。我不想评论感情上谁轻谁重,只是想摊开来,让大家全面的看待郭嘉。
我认为,郭嘉是曹操营中第一流的谋士,善于识人,判断力准确,而且能迎合上意,史载其“达於事情”,正是如此,曹操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而荀彧尽管德才无双,却不能与曹操默契,死于猜忌。在“达于上意”上倒是不及郭嘉。
郭嘉虽清治德业为人诟病,但仍不愧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