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有关名人事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20: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2:07
几则名人读书小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3
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冰心:《三寄小读者·通讯四》
----冰心、茅盾、徐特立、巴金的读书故事
小冰心,爱读书
小朋友,你爱看冰心奶奶写的故事吗?冰心奶奶一生给我们讲了好多平凡而美丽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自己的故事吧!
冰心奶奶出生于1900年, 她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听故事。有时候听得入了迷,晚上都不肯睡觉啦。每天上床时都要奶娘劝着哄着,还是不愿意脱鞋子。为了鼓励她好好学习呀,当时担任她家塾督师的舅舅杨子敬常常对她说:撃愫煤米?功课吧, 等你做完了功课, 晚上我给你讲故事.。” 为了听舅舅的故事,小冰心白天加倍努力做功课。可是舅舅工作一忙,晚上就顾不上给她讲故事了。每逢这种时候,小冰心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没办法,她只得自己拿起《三国志》来,边猜边看。有的字她实在不认识,但是因为反复出现,字的意思居然就被她猜着了。她就这样又猜又看,又看又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读下去,越读越有兴趣,居然把偌大的一本《三国志》,一口气看完了。这一年,小冰心只有7岁。
少年茅盾的课余生活
少年时代的茅盾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十分爱看“闲书”。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放杂物的平房里找到一部刻印的《西游记》。尽管这部书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迹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书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茅盾的父母对此并不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看,抽空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他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父母还谆谆教导他,看小说不能只拣插图有趣的那几回看,而要细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语文有长进。茅盾读高小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他都抽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许是受旧小说中那些精美插图的感染吧,少年时代的茅盾很喜欢绘画和篆刻。他学绘画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喜欢变化和创新。茅盾的母亲找来好几本不同的画谱,让他细细加以揣摩,博采众长,画出新意。茅盾学篆刻用的刻字刀,还是他自己用一段伞骨自制的哩。除了看小说、绘画、篆刻、唱歌,茅盾还进行农事观察。每年养蚕时节,茅盾特别兴奋,放学后就围着母亲问这问那。母亲就叫儿子拿蚕具,喂桑叶,引导他细心观察蚕儿从“收蚁”到“上簇”整个生长过程的变化情况。茅盾后来创作小说《春蚕》中运用的养蚕知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直到晚年,茅盾还深情地说:“我童年时最有兴趣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宛在眼前的,就是养蚕。”
徐特立读书由少到多
著名教育家、*老人徐特立,读书从不贪多图快,而是注重实效。他认为,与其用读一本书时间马马虎虎读十本书,不如用读十本书的时间老老实实去读一本书,把这本书读得字字分明,句句通透。因此,他主张读书应当由少到多。
当年徐老曾刻苦攻读过《说文解字》。这部书系1800多年前东汉人许慎所著,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共收有9000多个字,字体均为篆籀古文,非常难读、难记。徐老每天只学两个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里默写白天学过的字,直到熟练了再学下一个字。《说文》部首共有540字,他每天读两字,花了1年的时间才读完。徐老43岁开始学外文,也是用这种方法。他每天学一个生词,一年就牢牢记下了365个基本词汇。用这样的学习方经他掌握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
巴金谈读书
著名作家巴金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十分重视独立思考。但他认为,对于那些必读的文章,该熟记的还得熟记,该背诵的还得背诵。他说,读私塾时,老师讲得很少,“他惟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后来,他对私塾老师一直心存感激,因为他在背书中尝到了不少甜头,也得到了不少益处。
巴金老人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阅读提示:
看到了吧,所有的作家都酷爱读书,这是他们迈向文学世界的第一步。读书使人明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公刘在《读出书之味》中说:“真正的好书,也一如美食,越咀嚼越有滋味,通过对滋味的品鉴,于不知不觉中吸纳了营养。”周国平在《书与人生》中也说:“从一个人的读物可以大致判断他的精神品级。”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细细品读一番呢?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工作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部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一下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它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种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几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它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50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70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3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
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斯大
林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划满书,直线、曲线、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皆有。
毛*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一万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毛*。毛*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毛*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毛*阅批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的错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点改正过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读书的学生
著名作家梁晓声从小爱读爱写,小学时就偏爱语文。
在当时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山羊和狼》:山羊妈妈出门打草,临行叮嘱三只小山羊,千万提防(dī·fɑng)被大灰狼骗开门,妈妈敲门时会唱一支歌:小山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那是他上学后要学的第一个完整故事。他手捧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文老师经过,觉得很奇怪,就想问他看的什么书。见是语文课本,老师眯起眼注视了他几秒,什么也没说,若有所思地走了……
几天后,老师要讲那篇课文。他说:“我们先请一名同学将新课文的内容叙述给大家听!”接着,就把梁晓声叫了起来。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奇怪,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梁晓声的心里也莫名其妙,毫无思想准备,一时很心慌。但是,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几乎将课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同学们在疑惑(huò)中夹着几分敬佩,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从此,梁晓声也更爱上语文课了,而且语文成绩总是班里的佼佼者。
梁晓声只读到初中三年级就不上学了,但他仍旧非常喜欢读书。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梁晓声更是深深地感到写作离不开读书。他不断地读书,在读书中延续自己在少年时没机会完成的学业,他因此自称为“大龄语文自修生”。
福楼拜改稿
一天,莫泊桑到老师福楼拜家去,看到书桌上有厚厚一叠草稿,可在十行的稿纸上仅留下一行字。莫泊桑觉得不可思议。而福楼拜却平静地说:“写一行就得九行来改。”人们都知道福楼拜是个“惨淡经营”的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没有满意的时候,他常气愤地骂自己:“写出这样的东西,真该打自己的嘴巴!”然后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一字一句去推敲、修改。
写一行改九行,留下的作品必然少,但是福楼拜留下的却件件都是珍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福楼拜改稿的故事告诉我们:修改对写好文章是多么重要。对我们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一定要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回顾课内外读过的古诗词,其中有很多诗歌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请默写两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句除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