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专注行为的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19:5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1:34
儿童专注力不集中可能由以下的原因造成的:
1.孩子睡眠不足或感到疲劳,天热、口渴、生病或某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不安等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2.孩子不善于转移注意力。如:孩子在听完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可能受其中某些情节的影响而忽视了妈妈的提问,出现分心现象。
3.外界干扰引起的。如:环境繁杂、喧闹等使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4.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太深,孩子不能理解,或太浅缺乏新鲜感,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另外,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注意动静搭配,或活动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除了以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外,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警力或知觉发展不良,天生好动,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好;在心理方面,孩子如果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除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外,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亦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1:34
朋友带孩子来我们家玩,孩子很活泼,一到我们家就和周周玩到了一块。但是我发现他特别坐不住。他活像一只小猴子,上蹿下跳。他对屋里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一会玩一下积木,一会摸一下娃娃,一会拿起一本书......他对每一样都感兴趣,但对每一样的兴趣都不会超过三分钟。整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他的目标,在手里拿着这一个东西的时候,同时又被下一个目标所吸引。
我问朋友,孩子有没有一项活动能兴趣持久一点呢?
朋友说,暂时还没发现,他最喜欢去公园喂鸟,但也只能玩一会就嚷嚷着要出来。有一次在公园捞鱼,他刚捞鱼的时候,非常兴奋,嚷嚷着要捞鱼。可爸爸交了钱,他却捞了不到两分钟就奔向另一个玩具。他不管玩哪个玩具,都不会超过三分钟。朋友对于孩子坐不住有些担忧,害怕他以后上学也坐不住就糟糕了,那老师讲的课哪能听进去啊。
我问朋友,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专注行为被随意打断。是不是你们以前随意打断孩子呢?
朋友说,孩子两岁半以前是在乡下给奶奶带大的。老人根本没有“不打断孩子”的意识。比如孩子聚精会神在玩积木,到了要吃饭的时间,奶奶就会打断孩子,催促孩子吃饭。反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奶奶都随意以“喝水”、“拉尿”、“吃饭”、“叫人”、“出门”等为由打断孩子。
接着,朋友也反思了自己,他们同样不懂,以为小孩子做个什么没什么大不了了,在孩子专心玩的时候,他们打断孩子也是经常发生的。
我说,那就是这个原因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坐得住,那么首先就要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
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有卓越成就的人,性格迥异,唯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都拥有超常的注意力。家长们是希望孩子专注的,但是总在不知不觉间破坏了孩子的专注。他们对待*的专心工作会小心翼翼,不去打扰,但是对孩子却肆意打断,他们从没想过打断孩子可能造成的恶果。
周周三岁的时候,和晓晓一起到小区花园遛鸭子。她们一会儿把鸭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会儿带小鸭子在草地上跑步,一会儿把小鸭子装在小篮子里提着到处晃荡,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引来很多小朋友屁颠屁颠跟在后头,他们对这只小鸭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个两岁的男孩,好像刚刚学会走路(后来他爷爷证实了这一点),走路还不太稳,一心想来提小篮子,周周把装着小鸭子的篮子递给了他。
小男孩接过篮子,很开心,提着篮子蹒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那个篮子的高度差不多是他的身高的三分之一,他必须很小心地把拎起来,否则篮子会蹭到地上。而且,他刚刚学会走路,平衡能力差,他必须很小心地调整身体的平衡才不至于摔倒。他紧紧地提着篮子,小心翼翼地走着,好像是唯恐提不好篮子,摔着了小鸭子。他目不斜视,脸上的神情特别专注。我知道这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工作。
美好的一刻被男孩的爷爷打断,爷爷催促男孩把蓝子还给周周。小男孩哭了起来,我知道这是他弱弱的抗争。我对爷爷说,不要紧的,让他继续,随便孩子玩多久。爷爷听我这么说,暂时停止催促。可没多久,老人家又忍不住了,不断地催促小男孩把篮子放下,并强行把小男孩抱了起来。我不知道爷爷为何要这么做,也许他觉得篮子是我们的,让孙子玩了这么久过意不去吧,于是千方百计地让男孩把篮子还给我们。
小男孩爆发了,小脸儿憋得通红,大哭起来,小拳头雨点般砸向爷爷。见这阵势,爷爷束手无策了,喃喃地说:“你怎么能打爷爷呢?听话,跟爷爷回家。”小男孩在爷爷的怀里拼命挣扎,大声尖叫不肯回家!我知道这是孩子在遵循自己的内心需求---他要验证自己的手和腿的力量,他在学习平衡和走。他在和爷爷抗争,以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
我走上前,轻轻地对男孩说:“宝宝还想提小篮子是吗?”小男孩点点头,我对爷爷说:“还让他玩一会吧。”爷爷无奈地答应了。男孩拿到篮子后马上平静了,小心翼翼地拎着篮子,蹒跚地向前走去......
我目睹过很多孩子专注的行为被*随意打断、随意阻止,我看到了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作的种种抗争,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长等等,我能感觉到孩子的专注行为被肆意打断的那种痛苦。儿童的正常发展来自于专注于某项工作。我常常看见在孩子专注的玩沙时,家长会大呼“回家吃饭了”;在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画画时,家长在旁喋喋不休地“指导”;孩子正入神地用积木搭高楼,客人来了,家长催促着孩子叫人......
周周入幼儿园之前,我们参加过一个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一位年轻老师手里拿着一幅画,画面上是几只热带鱼在水里吹着泡泡,飘着水草。大厅里很嘈杂,几乎听不清老师在说什么,大概应该是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一幅热带鱼吹泡泡的画吧。终于等到可以画画了,地板上一字排开两条长溜的卡纸,每条约60厘米宽、10多米长,每隔一米放置了调好的颜料和水粉笔。周周走到卡纸边,拿起水粉笔蘸上颜料开始画。这时走过来一位老师,约20多岁吧,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然后试图让周周按照“范画”来作画。老师一边示意周周看她怎么画,一边在纸上画了几条热带鱼,周周漠无表情瞥了一眼,然后转过头去继续自己涂抹。老师一看周周对热带鱼不感兴趣,就拿起个纸杯蘸上颜料在纸上一按,一个圆圈出现了,老师以很有感染力的语调说:“小朋友快看,小鱼吹泡泡了!”没想到周周又是和刚才一样,瞥了一眼就继续画自己的去了。老师大约觉得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开窍”,决意要使她开窍,于是继续吸引她,画了几根漂浮的水草,很夸张地说:“哇,多漂亮的水草啊!”周周仍然不感兴趣,一声不吭地自顾自画着。
我在一旁坐不住了,周周在家作画时,我们从来不打断她,而在这里,周周已经被打断3次了!我一边庆幸周周并没有被老师所左右,一边为周周的思维被打断而觉得遗憾!我想善意地提醒老师,于是对周周轻声地说:“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吧。”这位老师大约感觉到什么,没再给周周“指导”了。周周终于可以自己画画了,但没多久又过来一位看来还比较资深的老师,因为她一直在指挥和安排别的老师,她示意周周跟她学画热带鱼,然后蹲下来把手掌按在调色盒里,沾满颜料在卡纸上一按,就出现了一个手掌印,说那就是一条热带鱼。周周仍然和刚才一样丝毫不为所动。 这一次画画是周周最不利索的一次作画了,两位老师数次的干扰让周周无法专心地作画,最终周周也没能画出什么,要是在家里,周周经常画出想象大胆的作品。
我们对周周的专注行为保护得很好,从来不随意打断她。在我们家,只要周周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譬如画画、看书、玩水、玩沙、玩积木、琢磨某一件器具等等,任何人都不得去打断她。就算马上要吃饭、马上要睡觉、马上要出门、马上要吃药,我们也会等待她做完。周周的注意力非常持久,她画画一般可以持续两个小时,有一次最长的,从上午十点画到下午三点多。她看书、听故事可以持续一个小时以上,平时不管干什么,只要是她感兴趣的譬如玩积木、玩沙、跳舞等,都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不打断孩子”的这一原则被周周吸收到内心深处去了,她懂得自己有“不被打断”的权利,如果碰到有人打断她,她会对别人说,请不打断我。并且,她还懂得替朋友维护“不被打断”的权利。有一次,周周爸的同事严叔叔带着儿子恺恺来我们家玩。周周非常开心,领着恺恺用水粉颜料画画。恺恺是第一次用水粉作画,握笔不熟练,并且总是用一支笔蘸不同的颜色。见此,严叔叔忍不住在旁边提醒。周周突然抬起头很严肃地对严叔叔说:“请不要打断他。”看着周周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俊不禁,严叔叔更是哈哈大笑着说:“哇,周周说得对,叔叔受教育了!”说完,严叔叔噤声了,恺恺得以专心致致的作画。
是啊,周周说得对,不要打断孩子。如果有规则,应该在孩子开始画画之前和他讲明,一旦开始了画画,*就不应该随意打断他。就算恺恺不知道握笔、颜色混得有些脏,可这些跟他专注地作画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坐不住,浮躁,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不知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变得专注。有的家长甚至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心急如焚。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不要打断孩子。
我的朋友听从了我的建议,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孩子的注意力能持久一些了,可以从头至尾看完一部80分钟长的舞台剧(注意,不是动画片),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假设家长能这样做: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不随意打断孩子,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断他们,哪怕即将要吃饭、即将要睡觉、即将要出门、即将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专注的活动,孩子画画,我们把他视作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我们把他视作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装玩具,我们把他视作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东西感受沉浮,我们把他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如果家长这么做,您的孩子一定不会坐不住,您一定会收获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