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07: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8:00
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就是一个例行公事的感谢信,但偏偏苏轼写信别出心裁。
尊敬的皇帝陛下您好:
小臣苏轼在遥远的湖州向您问好,这个地方非常好,非常适合我这种渣渣养老。
您不用担心我惹事了,我都43岁了,老了,还能惹什么事呢,
您都把我打发到这穷山沟里来了,再说了真正惹事的人都是朝堂中呢。
这信一寄回京城,立刻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7月28日,苏轼被御史台请去喝咖啡,因御史台常年有乌鸦栖息,所以又称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几经波折,差点死于狱中,幸亏苏辙及其他友人多方奔走,最终才救了苏轼一命。
乌台诗案也成了苏轼的人生转折点,在北宋这个偃武修文的时代,文人下狱是极少的。苏轼被发配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软禁。
黄州送别,歌姬求诗
在黄州的苏轼心情一直很压抑,曾多次游览赤壁遗址,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千古名篇。
苏轼年少时即有诗名,他写诗永远清新,并不像王安石的诗偶尔才达到完美的境界。别人写诗需要华丽的辞藻、要选用传统诗的题材,而苏轼写诗从不受*,什么俚语都可以入诗,而且听来极妙。
因为他经常当众作诗,所以他的诗写得极快,因而也备受文人追捧,即使是在黄州这种偏远地区,也不乏苏轼的粉丝,慕名求诗者,不知几何。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调汝州,在送别宴上,一名歌姬走到他面前,求苏轼为她题诗,但苏轼从没有听过此歌姬,立即吩咐她研磨拿笔写道: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这两句诗看来平平无奇,索然无味,而且还只写了两句就停笔了。苏轼继续与朋友吃喝谈笑,几番推杯换盏后,李琪上前求苏轼将诗写完,苏轼拿笔写道: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诗的前两句,看起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中引用:杜甫在四川呆了8年,留下无数名篇,却没有写过一篇海棠,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海棠,杜甫说:”海棠很美,但以自己的水平,很难将海棠的美写出来,所以不写。
海棠之美,杜甫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他怕自己写出的诗歌描绘不极致,那这诗也就没有意义了。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是想说:“杜甫八年都不敢写海棠之美,我才四年,对于你李琪的美更加不敢造次!
这后两句非常之高明,苏轼不敢写李琪,真实原因是他根本不认识她,但为了顾全她名声,便写成因你太美,我不敢造次。
这样即安慰了李琪,又将她比作海棠,可谓一语双关,高明之至。
后两句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果然是苏轼,就是出手不凡。此诗音韵谐和,犹如一粒宝石,有轻灵自然之美,对李琪的恭维也恰到好处,因这一首诗,从此黄州歌姬李琪便名声大振,许多达官贵人都想一睹这位被苏轼比作海棠的奇女子,李琪也因此诗芳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