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过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10:2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4
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主义*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身世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生涯。
生平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统一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主义*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 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国家建设
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位时发生的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历史评价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评价】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而官*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评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5
秦始皇的功是把春秋战国*了4、5百年一下子统一了,还统一了文字,钱币,度量衡。这是他的功,而他在后期有坟书坑儒把当时的好多的对现在有用的书籍都烧毁了,这就是过了,所以在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对他的评价是功大于过,其实他还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要不也不能统一六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我很喜欢这个历史人物,虽然他很残忍,但是他的功是不可磨灭的,也为以后的发展起了一个推动的作用.不要误导新来的朋友,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统一六国天下,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留下长城兵俑。这些都是事物的两面性,不好说对或是错。至于焚书坑儒,不过是听了法家李斯的谗言,烧了百家诗书(但保留了医学、占卜、农业的书籍),杀了数十个鼓吹分封制的儒生。比起满清大兴*、编纂四库全书,毁灭、篡改中华文明典籍,扼杀文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摧残人民反抗的意志,不断为人民灌输奴性,苟且度日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四库热可以休矣● 苏 启 戈 ● 近年来颇有一股四库热高烧不退。不但介绍和评价清修四库的言论文章屡见于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站,连大部头的《四库全书》也变着头脸地一出再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新一版”精装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鹭江出版社推出的线装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及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精装本和线装本两种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真有点铺天盖地的气势。 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那些唯利是图的书商出什么,跟风炒作的媒体说什么,当然无须较真。但是,在这股四库热中,也有一些顶着“国学大师”、“学术泰斗”、“权威学者”桂冠的人煽风点火,他们为了颂扬清修四库和吹捧《四库全书》,不惜颠倒历史的黑白,混淆学术的是非,这就让人不能再置之不理了。 据“大师”、“泰斗”和“权威”们说,清廷修纂《四库全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总结,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化盛事。事实真是如此吗?根据《东华续录》所载乾隆帝在四库开馆后的几次上谕可知,清廷修纂《四库全书》怀有险恶的*企图,就是要借修纂四库、搜求遗书之机,查明幷销毁不利于其统治的前代和当代典籍 ,也即所谓“寓禁于征”。乾隆三十九年诏谕各省督抚搜求遗书时要严查“明末国初悖谬之书”,特别指出“明季末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幷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至于其它书,凡“字义触碍,亦当分别查出奏明,或封固进呈,请旨销毁;或在外焚弃,将书名奏闻”。在乾隆四十三年上谕中,更严令限期二年收缴所有“违碍”之书,“至二年期满后,仍有隐匿存留违碍悖逆之书,一经发觉,必将收藏者从重治罪,不能重邀宽典”。在此淫威之下,大批明末清初的典籍被销毁,其有据可查的全毁之书有二千四百五十三种,抽毁之书有四百零三种,合计约三千余种。如果加上复本,销毁总数当不下于十万余部(见清姚觐元《禁毁书目四种》)。而且毁书之后,又毁其版,从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六年之间,先后销毁书版六万八千多块,致使许多珍贵典籍由此绝种 。 伴随毁书运动,更将矛头指向作者,大兴*。据统计,在清廷修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锻造的文字大狱就有四十余起。其中著名的如乾隆四十年的金堡案,因其所著《偏行堂集》诗文中有反清字句,不仅销毁其所有著作,而且牵连为其书作序的高纲父子;又如乾隆四十二年的王锡侯案,因其所著《字贯》擅改《康熙字典》又不避圣讳,将其所有著作全部销毁,又杀其子孙七人;再如乾隆四十三年的徐述夔案,因其诗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邦”之句,被指为反清复明,不但其著作全部销毁,且将其人剖棺戮尸。一次又一次空前严酷的书毁人亡惨剧,致使数十年后的读书人仍为之心悸色变,所谓“避席畏闻*,著书都为稻梁谋”(龚自珍已亥杂诗)。近人章太炎在《哀焚书》一文中回顾此段历史时说:清廷“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虽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议毁。及夫隆庆以后,诸将相献臣所著奏议文录若诸家丝帙寸札,靡不然爇”,“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近人孙殿起在《清代焚书知见录》中亦慨叹道:“各书多有未经镌刻只系传抄孤本传留者,如黄宗羲辑《明文案》一部五十本,采集可谓繁富,竟因销毁而散亡。此外如明末之史书、清初之小说戏曲等,亦多因查禁而失传。至于其它所进各书,凡未经刊刻而湮灭者,尤不知凡几。且由于当时*淫威,影响所及,有著书在禁毁之例者,以后修地方志、编辑史传者,即其人名及地名都予删除,因而哲人学士泯没无闻者,殆不可胜道矣。”无数事实说明,清廷修纂四库幷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总结,而是一次大清洗;幷不是空前绝后的文化盛事,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又一次文化浩劫。 “大师”、“泰斗”和“权威”们又说,《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笔者曾对《四库全书》做过认真的核查,发现至少有六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其一,著录失当。《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有一百二十多种是所谓御制、御批、御注、钦定、敕纂的书,其中多数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的诗文集以及*的千叟宴诗等等。相反,另有多达数千的价值很高的书被摒弃在外,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李贽《焚书》等等。其二,肢解典籍。《四库全书》中许多书因其中有“违碍”内容,被无端抽出数卷、数篇销毁,使之成为肢体不全的残书。如黄宗羲《明文海》,抽毁其中涉及晚明史事的118卷;又如冯可宾的《广百川学海》,抽毁其中涉及满洲史事的《建州考》、《夷俗考》等5种;其三,删改内容。《四库全书》中大量书因其中有“违碍”字样,被肆意挖补、窜改,甚至不惜颠倒次序,变易意义。如将《黄氏日钞》、《桯史》、《茅亭客话》、《老学庵笔记》等书中的“蛮夷”、“夷狄”改为“中外”、“外裔”,将“胡”改为“金”,“虏”改为“敌”,“贼”改为“人”,将《嵩山文集》中的“金贼何其厌,敢肆求黄金重币”,改为“我之所以奉金人者,黄金重币”等等。其四,底本欠佳。《四库全书》中相当多的书未能找到最好的版本做为底本,有的是因为当时未能征集到,如张燕公文集所用二十五卷本缺佚不全,而有宋蜀本三十卷足本未能得到;太白阴经所用为八卷残本,另有影宋抄十卷足本未能得到 ;还有的是已经采进到而未能择优选用,如《四库采进书附录》所指出的:“明朱睦□《五经稽疑》四库据浙江进抄本著录,窜改卷第,非复旧观,而江苏所进自有八卷刊本,孤帙仅存,不知何故取彼舍此也。宋赵汝愚《诸臣奏议》、唐黄滔《黄御史集》幷注明天水旧椠,如此佳本有裨校勘者 , 不知又何故不取也”。其五,辑录失误。《四库全书》在辑佚方面有严重失误。如《元和郡县志》缺七卷半,而“(永乐)大典中有可校,董其役者以烦重不付”。又《太平寰宇记》缺113 — 119卷,当时永乐大典各条之下仍可录出足本,但也未能校补,以致留下永久缺憾。而已经辑录的书又多有遗漏,有人据现存永乐大典详查《四库全书》别集类辑录之书,发现不存在漏辑问题的仅有八种,“种数漏辑率竟达百分之九十五”(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其六,抄写讹漏。《四库全书》全部手抄,抄后未能认真校对,以致错讹百出,缺卷缺页缺书屡见不鲜。乾隆五十七年查出文津阁本经部书中空白和错误一千多处,乾隆五十九年查出文源阁本《盐铁论》漏写卷末杂论一篇,道光四年查出文澜阁本《大学衍义》卷五十八缺二十页,《书画汇考》卷十缺120页,《藏一话腴》缺外集2卷,《遗山集》缺附录1卷,*十八年查出文渊阁缺抄《司空图诗品》、《卫生十全方》、《郑敷文书说》等九种书计30卷。张之洞有诗云“乾隆四库求遗书,微闻写官多鲁鱼”,应该说是蛮客气的批评。综上所述,可知《四库全书》的学术价值是大可商榷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四库全书》哪里是在保存典籍,正如鲁迅所抨击的:“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当然,把清修四库和《四库全书》批得一无是处,也有欠公允。无论清修四库的主观意图如何,《四库全书》在效果上还是有贡献,这个贡献就是收录了五百种左右的珍本秘籍。这些珍本秘籍有的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的亡佚已久的唐宋元人著作,如《蛮书》、《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有的是采自宋元旧刊精刻的善本,如《唐百家诗选》采用宋干道中倪仲传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采用宋绍定旧刊本,《资暇集》采用钱氏也是园蔵南宋刊本、《嘉佑集》采用徐干学传是楼蔵宋本等。*时有人编了一部《四库全书珍本丛书》,专收《四库全书》中此类书,影印以广流传,算是做对了。其实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正是这种取其精华的事,而不是把85%左右都是经过肢解和删改的伪古书的《四库全书》再拿出来一印再印,幷进而赞美之,吹捧之,完全忘记了清修四库带给民族文化的灾难,泯灭了一个文化人应有的良心。 乾隆时抄了七部的《四库全书》,经过太平军和八国联军的大火,还剩下四部,保存在北京、兰州、杭州和台北的公共图书馆;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00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翻印台湾商务版《四库全书》1200套,总计有1800套左右的《四库全书》流传在民间。应该说对于了解清修四库这一场文化浩刼和传播《四库全书》中五百种左右的珍本秘籍已经足够了,再也没有必要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了。四库热可以休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5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思想自由。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宜《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 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1、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外,民间只有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
2、为了显示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的声威强迫人民出力替他建造一所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
3、秦始皇还征用了七十万犯罪的人,替自己建筑一所规模十分宏大的俪山坟墓。
4、秦朝的刑罚也是十分严厉和残酷的。死刑有弃市、腰斩、车裂、磔、镬烹等等名目,罪名比较重的犯人,他们的亲属也要被一并处死。
5、秦朝的赋税是很重的,地主对农民剥削也就十分残酷,以便把赋税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6、秦始皇在实现统一后,他的权力欲已经膨胀到想入非非、荒唐透顶的程度,所以传到二世便被推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6
过错: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6
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统一六国天下,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留下长城兵俑。这些都是事物的两面性,不好说对或是错。至于焚书坑儒,不过是听了法家李斯的谗言,烧了百家诗书(但保留了医学、占卜、农业的书籍),杀了数十个鼓吹分封制的儒生。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
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
因他修筑长城,焚书坑儒,实施*统治,导致秦朝短期而亡,大大抵消了他的历史功绩。至今人们都把他作为*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不是有一个孟姜女仍在不停地对他进行着控诉吗?!
总的来说可分5点:
1.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
2.严酷的刑罚;
3.赋税严重;
4.徭役繁重;
5.*主义*集权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激化阶级矛盾.
参考资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