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13: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2:19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的思想,保证党员的事业成就感。干部人事制度是否公正、合理、关系到党员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党员的心态和党员队伍的稳定。对于一个有志于从政并具有*才能同时又能得到群众认可的优秀党员来说,能被重用就是最大的快乐,但如果长期不被重用就会成为阻障党内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诸如用人不公、买官卖官、拉邦结派、搞团伙的不正之风则会加剧党员的不平心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环境下,不同出身的人加入到了党的队伍里,尽管他们的各自具体利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相同的,党的领导干部在党内民主生活中要能容得下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党员保持正常的心态。其次,要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从干部需求的多元化规律出发,让能干事、会干事的党员干部受到激励,
体会到党的关怀。缩小党员干部内部的收入差距,改革“官职定工资”的做法。探索能引导干部“不求做官、只求做事”的新型工资分配办法。再次,是要健全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深化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改革和完善党员动员机制,保证党员有*上的参与感、主人翁感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是在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思路下的新发展。“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三层含义,党员是党内的主人,享有平等参与党内重大事务的权力;党员是党内权力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都由党员选举产生;党员是党内的行为主体,党的路线方针*要靠广大党员带领群众去执行。”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相一致,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加强公*识教育”,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说明了党对“公*识”的重视。而党员作为党的一分子和公民一分子具有双重身份,“公*识”表现在党内就是要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员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并进一步影响党员的精神状态。要把改善党员*生活作为党内和谐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党员的支持,使党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党员缺乏主体地位就缺乏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科学管理,建立长效心理疏导机制,保证党员的心理健康。党员心理健康所呈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以烦躁、冲动、偏执为特征的非健康心理,可能会导致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严重的事端。作为党内事务的组织者、管理者如果对党员的心理的变化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并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心理救助,就会严重影响党内和谐,并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在实践中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起步。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是人生的一个课题和使命。要积极推动党员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党的思想*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从而为构建党内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