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3: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8:37
小说还通过圣·普乐在巴黎的见闻,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种种习俗风尚,和小说对华莱山区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道德风俗的赞美,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卢梭否定贵族阶级文明、歌颂人类“自然状况”的一贯思想,使小说对现实的批判不限于狭隘的爱情问题,而有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内容。
《新爱洛绮丝》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时期争取爱情自由的一部代表作。它的两个主人公都有某种反封建的精神。圣·普乐不承认封建道德,而把自由恋爱视为一种基本的*,不断向朱丽证明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具有“美德的品格”。
朱丽的思想较多地受她阶级地位的束缚,因而内心有更多的矛盾:爱情与名誉、与门第观念、与封建礼教的矛盾,等等。但她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接受了圣·普乐的爱情。当她那*粗暴的父亲强迫她嫁给他自己的朋友时,她对封建家长发出了愤慨的控诉:“我的父亲把我出卖了,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商品和奴隶,野蛮的父亲,丧失人性的父亲啊”!
然而,整个小说立足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因此主人公对封建社会的反抗是很有限的。起初,他们不敢公开自己的爱情,当封建家长*迫他们时,虽然有人向他们提供了到美洲去生活的物质条件,他们却没有勇气冒封建社会之大不韪,不敢采取激烈的反抗方式离家出走。后来,朱丽成了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以宗教思想压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圣·普乐也按礼教行事处世。总之,他们的行为基本上没有越出封建道德的规范。他们不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而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这也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看不出这种爱情的前途。
小说的故事在人物的通信中展开,情节进展缓慢。书信体的形式使作者能够让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在爱情不自由、受尽压抑和束缚的处境中的种种痛苦、委屈、矛盾、失望、顾虑作细致的刻画和尽情的渲染,加上主人公缺少行动以及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感伤主义的情调。而作者对华莱山区、莱蒙湖畔、克拉伦乡间自然景色的描绘,则又在小说里留下一些清新优美的篇章。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歌德的作品。
到18世纪末,它就被译成了俄、英、法、意等10多个国家的文字。
作品主人公维特是个有学识有才干、与庸俗恶浊的环境格格不入的进步青年。他高傲的人格与独立的见解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因而抑郁寡欢,找不到出路,成为普希金说的“反叛的受难者”。
一次偶然机遇,他结识并爱上美丽纯真、温柔多情的姑娘绿蒂,她使他重新获得了生活的热情。然而,绿蒂已经订婚而且忠于她的未婚夫。维特无望,极度痛苦,便投身社会,想用工作去治疗爱情上的创伤。但是,官僚上司的刻板庸俗和永无休止的挑剔使他不堪忍受,愤而去职,由于他出身市民,社会地位微贱,在伯爵家的晚会上被人逐出,受到极大侮辱。于是,他从绿蒂的丈夫那里借来她亲手拭去灰尘的手*,含恨自杀。
这部小说用理查生、孟德斯鸠等曾用过的书信体和第一人称写成,有些段落甚至取自作者与友人的信件。
作品的近百封长短不一的书信,极其深刻、细致、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那种炽热的情感好像变成了火焰,燃烧着。这在世界文学中是罕见的,它不受时空的*,联结着简单的情节,何时写信,写什么,都灵活自由。追忆往事,描绘目前,展望未来,谈人生,谈社会,谈哲理,谈自然,谈艺术,谈爱情,一任驰骋,似信手拈来,却经过艰苦构思,使分散的书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