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0 04: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0 16:47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主要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和东亚国家较为多见。该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主要症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沉加快,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一般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即可治愈。诊断时需注意与淋巴瘤相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尤为重要,尤其是免疫组化染色。
临床特征:主要发于青壮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其中82%的患者伴有骤起的持续高热,91%表现为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血沉加快,血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OT试验阴性,血清学检查多克隆抗体增高。抗生素和抗痨治疗无效,对皮质激素反应敏感。采用一般对症及支持疗法,可治愈,且不复发。
病理组织学特点:淋巴结被膜完整,大部分结构消失。非病变区淋巴结窦、索结构完好,部分病例在病变区周围有淋巴滤泡残存。淋巴结内出现形状不规则、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灶,部分病例坏死灶互相融合,几乎波及整个淋巴结。坏死灶由坏死崩解的细胞碎片和组织细胞构成,有明显的组织细胞吞噬核碎片现象。坏死灶中心可见坏死的血管残影和不同程度的出血,但极少有中性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病理组织学可分为胞核崩解和凝固坏死两型。胞核崩解型多见于高热期病人的活检标本,它反映病变的早、中期阶段。坏死灶边缘组织可见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及多形核组织细胞呈灶性及片状增生。这些细胞AACT染色全部阳性,AAT染色部分阳性,少数阴性,可见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裂。有不同程度的“星空现象”。坏死灶边缘可见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病灶间组织有明显的小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管腔狭窄或扩张、血液淤滞、红细胞溶解破坏现象。
采用克隆系为GP-M1的CD68染色,吞噬碎片的组织细胞和多形核组织细胞显示阳性,而浆细胞样单核细胞为阴性。选用克隆系为KP1的CD68染色,以上三种细胞均为阳性,着色部位在胞浆和胞膜。CD45RO和CD20染色,以上三种细胞均为阴性。部分散在小淋巴细胞为CD45RO阳性,生发中心细胞及散在的淋巴细胞为CD20阳性。
鉴别诊断:需与恶性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相区别。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本病在日本报告很多,约占颈部淋巴结活检的3%~9%。患者多见于青春期,年龄在10岁~30岁常见,偶尔也有老年人。女性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