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说起源与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0小时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9小时前
1912年,物理学家伯克兰德(Birkeland)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电磁理论,他设想在星云中,原子已经离子化,离子的运动不仅受质量影响,还受电荷影响。他认为不同元素由于电荷与质量比率的不同,会在太阳的电磁场作用下分离,形成不同行星的组成。然而,他的理论并未准确预测地球主要由磷构成,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1930年,伯拉格(Berlag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提出带电的原子和分子沿着太阳磁场的螺旋轨迹离开太阳,形成类似同心气体环的结构,每一环都由相同电荷质量比的粒子组成。
1942年,阿尔文(Alfven)的理论更为深入,他设想太阳在星云中移动时,带电的气体被电磁作用离子化,并沿着螺旋轨道形成气体环,最终这些小颗粒凝聚成行星。他提出在太阳形成早期,可能存在物质的下落作用和强烈的偶极磁场,以及自转,星云物质在降落过程中与超日珥喷流相互作用,引发电离过程。
阿尔文的修正理论中,磁化的中心体(如太阳或行星)与其周围的等离子体形成电流,电流与磁场相互作用,通过角动量转移,等离子体在引力、离心力与电磁力的平衡下“谐共转”,其转动动能为纯引力下开普勒转动动能的三分之二。电流的作用形成“超日珥”区域,这里物质密度较高且温度较低,中性颗粒在此凝聚,并以偏心率为三分之一的开普勒运动聚集,最终在接近太阳一半距离的轨道上形成“喷流”。在喷流中,颗粒聚集形成星子,进一步聚集成行星,这个过程在卫星形成时再次发生。行星和卫星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引力势能、临界速度和中心体质量的关系图中看到,它们在太阳和行星周围的等离子体云中稳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