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生态与社会"与"生态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方面有那些区别和联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9:4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15

  在现代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尤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生态学化”的进程:“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它的生态学化”(注:B·A·罗西:《论现代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化”》,苏联《哲学问题》1973年第4期。);由此“证明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在生物学内, 而且在技术、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合理性”(注:16叶峻:《社会生态学》,《百科知识》1988年第10期。);所以“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注:N·B·诺维克:《科学的未来和生态科学》,苏联《哲学问题》1975年第1期。)

  为了深入理解当代科学的“生态学化”,应当认真探讨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的演变与进化,它们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生态系人”的突出特点和品质,等等,以便能够构建起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概念
  生态这个科学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同生态学这门学科一起诞生的。据考证,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或科学)两个词根所拼成,意思是“生境的科学”即“生态学”。(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所以直观地看来,生态无非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境),包括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
  根据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学科含义,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作用的一般规律,亦即生态的规律性。由此可见,“所谓生态,就是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功能关系(能流、物流、信息流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它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客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如同天、地、 数、气象是天学、地学、数学、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客体一样,统统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它是客观的自然物。
  2.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其中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地球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圈和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它包括了地下10公里至地下10 公里左右的地球表层空间。 生物圈生存着大约250万种各类生物:动物200万种,植物34万种,微生物近4万种。 其中只占生物总种数13-14%的各类植物,却在生物圈有机物质的总量中占据着99%以上的比重,正是它们把太阳能首先转化为有机质,从而为其他生物(人类、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显然,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此看来,生物圈不过是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又称为全球生态或生态圈。
  生物圈概念是由著名地质学家修斯于1815年首先提出并载入史册的,后经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科学概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 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大规模研究生物圈和人类相关性的国际协作行动。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结合。事实上,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个水池,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片沙漠,一块农田,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海洋,等等,都是某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生物圈则是一个巨大无比和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如果按其功能特征来划分,生态系统包括四种结构成分:一是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二是生产者因子,主要是能从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即绿色植物;三是消费者因子,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为生的异养生物,即各种动物,其中又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四是分解者因子,主要是靠分解有机物为生的另一类异养生物,即各种微生物。如果按其形态特征和环境性质来划分,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村、城市、工矿区等人工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几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按其结构与对外进行物能交换的关系来划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闭环生态系统和开环生态系统两大类型。
  生态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具有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结构(如水平结构、层次结构、*结构等);二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发展和演替,具有一定时期和阶段的时间系列(如幼年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三是具有生物代谢机能的生命特征;四是具有生物机体自动调节的生命功能。由此看来,任何生态系统都包含着特定的物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及反馈*,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塑性功能结构。
  4.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吸取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思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科学概念,用来概括生物群落和其环境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他说:“只有在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则把生态系统表述为:“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由此, 有人便将生态系统表述为如下这个简明的公式: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按此公式,任何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整体,都是某种生态系统。
  1942年,美国青年生态学家林德曼研究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建立了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基的科学理论。林德曼竟宣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科学成果,是受了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和“一山不能存二虎”启示的结果。(注:曲仲湘等:《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和1期。)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粮食不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五大社会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生态系统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人的深入研究,使得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更臻完善。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数学模型,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实践,关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便由一般定性描述,逐步向着定量预测、预报的方向发展下去。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制定了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主要是研究维持地球生命的环境系统及其基本过程和机理。1971年该组织又制定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推动国际大协作, 深入开展全球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通过14个课题的系统研究,掌握全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以便有效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目前,有近100 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的专门机构以及一些学术组织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1972年我国加入并成为该研究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1975年,四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护协作组(E.C.G.)”,致力于研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护与提高,以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社会生态系统
  1.社会生态
  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关系,既表现为自然的生态也表现为社会的生态,或者说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由此看来,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原来是一个具有三重性质(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客观存在物。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关于社会生态这个概念,至少也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含义:生态的社会性,生态的经济性,人类社会生态。
  生态的社会性。这是生态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如人类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化、法律、*、社会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诸如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法学、生态*学、生态社会学等生态的社会性状与表现,以及社会生态学这样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概念。
  生态的经济性。这是生态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表现,将其单列出来讨论,不仅可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深入进行研究。生态的经济性是生态与人类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生态经济学的新分支及其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流通、生态经济需求、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等新的经济学范畴和概念。
  人类社会生态。这是指凡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系统,都是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社会生态,无论就其局部范围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体等),还是全局范围的全球生态(生物圈或生态圈),都具有生态的三重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马世峻教授将区域生态和全球生态,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
  2.智慧圈
  “智慧圈”源于拉丁文“Noos”一词,意即理性、理智、智慧。所谓智慧圈就是在人类的自觉参与作用下,所形成的跨越自然和社会的整个领域,亦即人类智能及其行动所能影响与作用的全部空间范围,包括整个地球表层和近地宇宙空间。所以,智慧圈是全人类智慧的总和与外化,它既表现为物质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也表现为精神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水平上)。
  1942年,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首先提出了“智慧圈”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许多阶段中的最新阶段,是在地质史上今天的状态”。(注:B·N·维尔纳德斯基:《生物圈》第 357页,莫斯科出版社,1967年。)而且是生物圈→社会圈(人类圈)→技术圈(人造客体圈)持续演化的自然结果和最高层次。智慧圈概念高度概括了当代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状态特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和作用要素:(注:周穗明:《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第1-2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
  其一,人类社会(人类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圈是生物圈→社会圈→技术圈自然演化的最终结果;
  其二,是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促成了生物圈的根本质变,所以人类的智能要素是智慧圈的主要和首要特征;
  其三,人类作为智慧圈的主体要素,既要尊从生物圈和技术圈的自然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规律,也要尊从社会圈和智慧圈的社会发展规律及智能进化规律,由此促进其客体要素即生物圈、社会圈与技术圈的和谐进化与协同发展,从而才能确保“智慧圈--人类智能创造的‘自由王国’的日臻完善和更加优化。(注: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第12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见,从生物圈到智慧圈的演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从自然生态即全球生态到社会生态即智能生态的发展进化过程。其间,人类智能的社会物化--技术圈的形成,正好成为这一发展进程的推动力和进化过程的中介体。
  3.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一个工厂,一个村庄,一座军营,一所党校、一座商厦,一艘舰船,一个农场,一个电站,一个车站,一口矿井,等等,只要有人在其中活动,它们都是某种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智慧圈则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精巧的社会生态大系统,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社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结构形态。如果按照功能特征和结构要素来划分的话,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两大基本结构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即生存环境又分为无机环境(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习俗、科学技术知识、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状态等人文因子)三个部分。而社会要素即人类社会则分为社会生产群体(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管理阶层、经理等)和社会败坏群体(*分子、破坏分子、社会渣滓等)三个部分。由此可见,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共有六个:无机(物理)环境,有机(生物)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生产群体,社会管理群体和社会败坏群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15

  在现代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尤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生态学化”的进程:“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它的生态学化”(注:B·A·罗西:《论现代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化”》,苏联《哲学问题》1973年第4期。);由此“证明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在生物学内, 而且在技术、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合理性”(注:16叶峻:《社会生态学》,《百科知识》1988年第10期。);所以“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注:N·B·诺维克:《科学的未来和生态科学》,苏联《哲学问题》1975年第1期。)

  为了深入理解当代科学的“生态学化”,应当认真探讨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的演变与进化,它们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生态系人”的突出特点和品质,等等,以便能够构建起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概念
  生态这个科学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同生态学这门学科一起诞生的。据考证,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或科学)两个词根所拼成,意思是“生境的科学”即“生态学”。(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所以直观地看来,生态无非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境),包括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
  根据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学科含义,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作用的一般规律,亦即生态的规律性。由此可见,“所谓生态,就是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功能关系(能流、物流、信息流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它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客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如同天、地、 数、气象是天学、地学、数学、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客体一样,统统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它是客观的自然物。
  2.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其中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地球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圈和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它包括了地下10公里至地下10 公里左右的地球表层空间。 生物圈生存着大约250万种各类生物:动物200万种,植物34万种,微生物近4万种。 其中只占生物总种数13-14%的各类植物,却在生物圈有机物质的总量中占据着99%以上的比重,正是它们把太阳能首先转化为有机质,从而为其他生物(人类、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显然,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此看来,生物圈不过是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又称为全球生态或生态圈。
  生物圈概念是由著名地质学家修斯于1815年首先提出并载入史册的,后经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科学概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 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大规模研究生物圈和人类相关性的国际协作行动。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结合。事实上,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个水池,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片沙漠,一块农田,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海洋,等等,都是某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生物圈则是一个巨大无比和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如果按其功能特征来划分,生态系统包括四种结构成分:一是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二是生产者因子,主要是能从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即绿色植物;三是消费者因子,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为生的异养生物,即各种动物,其中又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四是分解者因子,主要是靠分解有机物为生的另一类异养生物,即各种微生物。如果按其形态特征和环境性质来划分,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村、城市、工矿区等人工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几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按其结构与对外进行物能交换的关系来划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闭环生态系统和开环生态系统两大类型。
  生态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具有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结构(如水平结构、层次结构、*结构等);二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发展和演替,具有一定时期和阶段的时间系列(如幼年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三是具有生物代谢机能的生命特征;四是具有生物机体自动调节的生命功能。由此看来,任何生态系统都包含着特定的物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及反馈*,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塑性功能结构。
  4.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吸取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思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科学概念,用来概括生物群落和其环境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他说:“只有在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则把生态系统表述为:“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由此, 有人便将生态系统表述为如下这个简明的公式: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按此公式,任何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整体,都是某种生态系统。
  1942年,美国青年生态学家林德曼研究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建立了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基的科学理论。林德曼竟宣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科学成果,是受了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和“一山不能存二虎”启示的结果。(注:曲仲湘等:《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和1期。)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粮食不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五大社会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生态系统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人的深入研究,使得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更臻完善。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数学模型,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实践,关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便由一般定性描述,逐步向着定量预测、预报的方向发展下去。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制定了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主要是研究维持地球生命的环境系统及其基本过程和机理。1971年该组织又制定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推动国际大协作, 深入开展全球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通过14个课题的系统研究,掌握全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以便有效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目前,有近100 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的专门机构以及一些学术组织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1972年我国加入并成为该研究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1975年,四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护协作组(E.C.G.)”,致力于研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护与提高,以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社会生态系统
  1.社会生态
  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关系,既表现为自然的生态也表现为社会的生态,或者说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由此看来,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原来是一个具有三重性质(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客观存在物。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关于社会生态这个概念,至少也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含义:生态的社会性,生态的经济性,人类社会生态。
  生态的社会性。这是生态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如人类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化、法律、*、社会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诸如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法学、生态*学、生态社会学等生态的社会性状与表现,以及社会生态学这样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概念。
  生态的经济性。这是生态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表现,将其单列出来讨论,不仅可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深入进行研究。生态的经济性是生态与人类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生态经济学的新分支及其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流通、生态经济需求、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等新的经济学范畴和概念。
  人类社会生态。这是指凡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系统,都是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社会生态,无论就其局部范围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体等),还是全局范围的全球生态(生物圈或生态圈),都具有生态的三重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马世峻教授将区域生态和全球生态,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
  2.智慧圈
  “智慧圈”源于拉丁文“Noos”一词,意即理性、理智、智慧。所谓智慧圈就是在人类的自觉参与作用下,所形成的跨越自然和社会的整个领域,亦即人类智能及其行动所能影响与作用的全部空间范围,包括整个地球表层和近地宇宙空间。所以,智慧圈是全人类智慧的总和与外化,它既表现为物质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也表现为精神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水平上)。
  1942年,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首先提出了“智慧圈”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许多阶段中的最新阶段,是在地质史上今天的状态”。(注:B·N·维尔纳德斯基:《生物圈》第 357页,莫斯科出版社,1967年。)而且是生物圈→社会圈(人类圈)→技术圈(人造客体圈)持续演化的自然结果和最高层次。智慧圈概念高度概括了当代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状态特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和作用要素:(注:周穗明:《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第1-2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
  其一,人类社会(人类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圈是生物圈→社会圈→技术圈自然演化的最终结果;
  其二,是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促成了生物圈的根本质变,所以人类的智能要素是智慧圈的主要和首要特征;
  其三,人类作为智慧圈的主体要素,既要尊从生物圈和技术圈的自然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规律,也要尊从社会圈和智慧圈的社会发展规律及智能进化规律,由此促进其客体要素即生物圈、社会圈与技术圈的和谐进化与协同发展,从而才能确保“智慧圈--人类智能创造的‘自由王国’的日臻完善和更加优化。(注: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第12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见,从生物圈到智慧圈的演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从自然生态即全球生态到社会生态即智能生态的发展进化过程。其间,人类智能的社会物化--技术圈的形成,正好成为这一发展进程的推动力和进化过程的中介体。
  3.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一个工厂,一个村庄,一座军营,一所党校、一座商厦,一艘舰船,一个农场,一个电站,一个车站,一口矿井,等等,只要有人在其中活动,它们都是某种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智慧圈则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精巧的社会生态大系统,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社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结构形态。如果按照功能特征和结构要素来划分的话,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两大基本结构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即生存环境又分为无机环境(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习俗、科学技术知识、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状态等人文因子)三个部分。而社会要素即人类社会则分为社会生产群体(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管理阶层、经理等)和社会败坏群体(*分子、破坏分子、社会渣滓等)三个部分。由此可见,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共有六个:无机(物理)环境,有机(生物)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生产群体,社会管理群体和社会败坏群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15

  在现代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尤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生态学化”的进程:“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它的生态学化”(注:B·A·罗西:《论现代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化”》,苏联《哲学问题》1973年第4期。);由此“证明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在生物学内, 而且在技术、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合理性”(注:16叶峻:《社会生态学》,《百科知识》1988年第10期。);所以“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注:N·B·诺维克:《科学的未来和生态科学》,苏联《哲学问题》1975年第1期。)

  为了深入理解当代科学的“生态学化”,应当认真探讨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的演变与进化,它们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生态系人”的突出特点和品质,等等,以便能够构建起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概念
  生态这个科学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同生态学这门学科一起诞生的。据考证,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或科学)两个词根所拼成,意思是“生境的科学”即“生态学”。(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所以直观地看来,生态无非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境),包括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
  根据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学科含义,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作用的一般规律,亦即生态的规律性。由此可见,“所谓生态,就是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功能关系(能流、物流、信息流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它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客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如同天、地、 数、气象是天学、地学、数学、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客体一样,统统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它是客观的自然物。
  2.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其中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地球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圈和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它包括了地下10公里至地下10 公里左右的地球表层空间。 生物圈生存着大约250万种各类生物:动物200万种,植物34万种,微生物近4万种。 其中只占生物总种数13-14%的各类植物,却在生物圈有机物质的总量中占据着99%以上的比重,正是它们把太阳能首先转化为有机质,从而为其他生物(人类、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显然,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此看来,生物圈不过是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又称为全球生态或生态圈。
  生物圈概念是由著名地质学家修斯于1815年首先提出并载入史册的,后经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科学概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 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大规模研究生物圈和人类相关性的国际协作行动。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结合。事实上,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个水池,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片沙漠,一块农田,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海洋,等等,都是某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生物圈则是一个巨大无比和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如果按其功能特征来划分,生态系统包括四种结构成分:一是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二是生产者因子,主要是能从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即绿色植物;三是消费者因子,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为生的异养生物,即各种动物,其中又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四是分解者因子,主要是靠分解有机物为生的另一类异养生物,即各种微生物。如果按其形态特征和环境性质来划分,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村、城市、工矿区等人工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几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按其结构与对外进行物能交换的关系来划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闭环生态系统和开环生态系统两大类型。
  生态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具有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结构(如水平结构、层次结构、*结构等);二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发展和演替,具有一定时期和阶段的时间系列(如幼年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三是具有生物代谢机能的生命特征;四是具有生物机体自动调节的生命功能。由此看来,任何生态系统都包含着特定的物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及反馈*,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塑性功能结构。
  4.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吸取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思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科学概念,用来概括生物群落和其环境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他说:“只有在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则把生态系统表述为:“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由此, 有人便将生态系统表述为如下这个简明的公式: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按此公式,任何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整体,都是某种生态系统。
  1942年,美国青年生态学家林德曼研究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建立了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基的科学理论。林德曼竟宣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科学成果,是受了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和“一山不能存二虎”启示的结果。(注:曲仲湘等:《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和1期。)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粮食不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五大社会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生态系统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人的深入研究,使得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更臻完善。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数学模型,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实践,关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便由一般定性描述,逐步向着定量预测、预报的方向发展下去。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制定了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主要是研究维持地球生命的环境系统及其基本过程和机理。1971年该组织又制定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推动国际大协作, 深入开展全球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通过14个课题的系统研究,掌握全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以便有效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目前,有近100 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的专门机构以及一些学术组织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1972年我国加入并成为该研究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1975年,四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护协作组(E.C.G.)”,致力于研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护与提高,以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社会生态系统
  1.社会生态
  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关系,既表现为自然的生态也表现为社会的生态,或者说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由此看来,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原来是一个具有三重性质(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客观存在物。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关于社会生态这个概念,至少也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含义:生态的社会性,生态的经济性,人类社会生态。
  生态的社会性。这是生态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如人类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化、法律、*、社会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诸如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法学、生态*学、生态社会学等生态的社会性状与表现,以及社会生态学这样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概念。
  生态的经济性。这是生态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表现,将其单列出来讨论,不仅可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深入进行研究。生态的经济性是生态与人类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生态经济学的新分支及其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流通、生态经济需求、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等新的经济学范畴和概念。
  人类社会生态。这是指凡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系统,都是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社会生态,无论就其局部范围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体等),还是全局范围的全球生态(生物圈或生态圈),都具有生态的三重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马世峻教授将区域生态和全球生态,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
  2.智慧圈
  “智慧圈”源于拉丁文“Noos”一词,意即理性、理智、智慧。所谓智慧圈就是在人类的自觉参与作用下,所形成的跨越自然和社会的整个领域,亦即人类智能及其行动所能影响与作用的全部空间范围,包括整个地球表层和近地宇宙空间。所以,智慧圈是全人类智慧的总和与外化,它既表现为物质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也表现为精神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水平上)。
  1942年,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首先提出了“智慧圈”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许多阶段中的最新阶段,是在地质史上今天的状态”。(注:B·N·维尔纳德斯基:《生物圈》第 357页,莫斯科出版社,1967年。)而且是生物圈→社会圈(人类圈)→技术圈(人造客体圈)持续演化的自然结果和最高层次。智慧圈概念高度概括了当代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状态特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和作用要素:(注:周穗明:《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第1-2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
  其一,人类社会(人类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圈是生物圈→社会圈→技术圈自然演化的最终结果;
  其二,是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促成了生物圈的根本质变,所以人类的智能要素是智慧圈的主要和首要特征;
  其三,人类作为智慧圈的主体要素,既要尊从生物圈和技术圈的自然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规律,也要尊从社会圈和智慧圈的社会发展规律及智能进化规律,由此促进其客体要素即生物圈、社会圈与技术圈的和谐进化与协同发展,从而才能确保“智慧圈--人类智能创造的‘自由王国’的日臻完善和更加优化。(注: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第12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见,从生物圈到智慧圈的演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从自然生态即全球生态到社会生态即智能生态的发展进化过程。其间,人类智能的社会物化--技术圈的形成,正好成为这一发展进程的推动力和进化过程的中介体。
  3.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一个工厂,一个村庄,一座军营,一所党校、一座商厦,一艘舰船,一个农场,一个电站,一个车站,一口矿井,等等,只要有人在其中活动,它们都是某种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智慧圈则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精巧的社会生态大系统,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社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结构形态。如果按照功能特征和结构要素来划分的话,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两大基本结构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即生存环境又分为无机环境(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习俗、科学技术知识、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状态等人文因子)三个部分。而社会要素即人类社会则分为社会生产群体(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管理阶层、经理等)和社会败坏群体(*分子、破坏分子、社会渣滓等)三个部分。由此可见,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共有六个:无机(物理)环境,有机(生物)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生产群体,社会管理群体和社会败坏群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15

  在现代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尤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生态学化”的进程:“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它的生态学化”(注:B·A·罗西:《论现代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化”》,苏联《哲学问题》1973年第4期。);由此“证明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在生物学内, 而且在技术、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合理性”(注:16叶峻:《社会生态学》,《百科知识》1988年第10期。);所以“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注:N·B·诺维克:《科学的未来和生态科学》,苏联《哲学问题》1975年第1期。)

  为了深入理解当代科学的“生态学化”,应当认真探讨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的演变与进化,它们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生态系人”的突出特点和品质,等等,以便能够构建起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概念
  生态这个科学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同生态学这门学科一起诞生的。据考证,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或科学)两个词根所拼成,意思是“生境的科学”即“生态学”。(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所以直观地看来,生态无非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境),包括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
  根据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学科含义,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作用的一般规律,亦即生态的规律性。由此可见,“所谓生态,就是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功能关系(能流、物流、信息流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它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客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如同天、地、 数、气象是天学、地学、数学、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客体一样,统统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它是客观的自然物。
  2.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其中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地球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圈和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它包括了地下10公里至地下10 公里左右的地球表层空间。 生物圈生存着大约250万种各类生物:动物200万种,植物34万种,微生物近4万种。 其中只占生物总种数13-14%的各类植物,却在生物圈有机物质的总量中占据着99%以上的比重,正是它们把太阳能首先转化为有机质,从而为其他生物(人类、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显然,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此看来,生物圈不过是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又称为全球生态或生态圈。
  生物圈概念是由著名地质学家修斯于1815年首先提出并载入史册的,后经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科学概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 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大规模研究生物圈和人类相关性的国际协作行动。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结合。事实上,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个水池,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片沙漠,一块农田,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海洋,等等,都是某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生物圈则是一个巨大无比和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如果按其功能特征来划分,生态系统包括四种结构成分:一是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二是生产者因子,主要是能从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即绿色植物;三是消费者因子,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为生的异养生物,即各种动物,其中又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四是分解者因子,主要是靠分解有机物为生的另一类异养生物,即各种微生物。如果按其形态特征和环境性质来划分,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村、城市、工矿区等人工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几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按其结构与对外进行物能交换的关系来划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闭环生态系统和开环生态系统两大类型。
  生态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具有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结构(如水平结构、层次结构、*结构等);二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发展和演替,具有一定时期和阶段的时间系列(如幼年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三是具有生物代谢机能的生命特征;四是具有生物机体自动调节的生命功能。由此看来,任何生态系统都包含着特定的物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及反馈*,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塑性功能结构。
  4.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吸取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思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科学概念,用来概括生物群落和其环境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他说:“只有在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则把生态系统表述为:“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由此, 有人便将生态系统表述为如下这个简明的公式: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按此公式,任何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整体,都是某种生态系统。
  1942年,美国青年生态学家林德曼研究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建立了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基的科学理论。林德曼竟宣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科学成果,是受了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和“一山不能存二虎”启示的结果。(注:曲仲湘等:《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和1期。)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粮食不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五大社会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生态系统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人的深入研究,使得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更臻完善。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数学模型,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实践,关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便由一般定性描述,逐步向着定量预测、预报的方向发展下去。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制定了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主要是研究维持地球生命的环境系统及其基本过程和机理。1971年该组织又制定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推动国际大协作, 深入开展全球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通过14个课题的系统研究,掌握全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以便有效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目前,有近100 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的专门机构以及一些学术组织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1972年我国加入并成为该研究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1975年,四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护协作组(E.C.G.)”,致力于研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护与提高,以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社会生态系统
  1.社会生态
  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关系,既表现为自然的生态也表现为社会的生态,或者说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由此看来,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原来是一个具有三重性质(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客观存在物。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关于社会生态这个概念,至少也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含义:生态的社会性,生态的经济性,人类社会生态。
  生态的社会性。这是生态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如人类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化、法律、*、社会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诸如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法学、生态*学、生态社会学等生态的社会性状与表现,以及社会生态学这样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概念。
  生态的经济性。这是生态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表现,将其单列出来讨论,不仅可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深入进行研究。生态的经济性是生态与人类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生态经济学的新分支及其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流通、生态经济需求、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等新的经济学范畴和概念。
  人类社会生态。这是指凡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系统,都是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社会生态,无论就其局部范围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体等),还是全局范围的全球生态(生物圈或生态圈),都具有生态的三重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马世峻教授将区域生态和全球生态,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
  2.智慧圈
  “智慧圈”源于拉丁文“Noos”一词,意即理性、理智、智慧。所谓智慧圈就是在人类的自觉参与作用下,所形成的跨越自然和社会的整个领域,亦即人类智能及其行动所能影响与作用的全部空间范围,包括整个地球表层和近地宇宙空间。所以,智慧圈是全人类智慧的总和与外化,它既表现为物质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也表现为精神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水平上)。
  1942年,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首先提出了“智慧圈”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许多阶段中的最新阶段,是在地质史上今天的状态”。(注:B·N·维尔纳德斯基:《生物圈》第 357页,莫斯科出版社,1967年。)而且是生物圈→社会圈(人类圈)→技术圈(人造客体圈)持续演化的自然结果和最高层次。智慧圈概念高度概括了当代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状态特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和作用要素:(注:周穗明:《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第1-2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
  其一,人类社会(人类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圈是生物圈→社会圈→技术圈自然演化的最终结果;
  其二,是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促成了生物圈的根本质变,所以人类的智能要素是智慧圈的主要和首要特征;
  其三,人类作为智慧圈的主体要素,既要尊从生物圈和技术圈的自然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规律,也要尊从社会圈和智慧圈的社会发展规律及智能进化规律,由此促进其客体要素即生物圈、社会圈与技术圈的和谐进化与协同发展,从而才能确保“智慧圈--人类智能创造的‘自由王国’的日臻完善和更加优化。(注: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第12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见,从生物圈到智慧圈的演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从自然生态即全球生态到社会生态即智能生态的发展进化过程。其间,人类智能的社会物化--技术圈的形成,正好成为这一发展进程的推动力和进化过程的中介体。
  3.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一个工厂,一个村庄,一座军营,一所党校、一座商厦,一艘舰船,一个农场,一个电站,一个车站,一口矿井,等等,只要有人在其中活动,它们都是某种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智慧圈则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精巧的社会生态大系统,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社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结构形态。如果按照功能特征和结构要素来划分的话,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两大基本结构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即生存环境又分为无机环境(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习俗、科学技术知识、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状态等人文因子)三个部分。而社会要素即人类社会则分为社会生产群体(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管理阶层、经理等)和社会败坏群体(*分子、破坏分子、社会渣滓等)三个部分。由此可见,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共有六个:无机(物理)环境,有机(生物)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生产群体,社会管理群体和社会败坏群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15

  在现代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尤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生态学化”的进程:“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它的生态学化”(注:B·A·罗西:《论现代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化”》,苏联《哲学问题》1973年第4期。);由此“证明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在生物学内, 而且在技术、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合理性”(注:16叶峻:《社会生态学》,《百科知识》1988年第10期。);所以“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注:N·B·诺维克:《科学的未来和生态科学》,苏联《哲学问题》1975年第1期。)

  为了深入理解当代科学的“生态学化”,应当认真探讨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的演变与进化,它们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生态系人”的突出特点和品质,等等,以便能够构建起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概念
  生态这个科学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同生态学这门学科一起诞生的。据考证,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或科学)两个词根所拼成,意思是“生境的科学”即“生态学”。(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所以直观地看来,生态无非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境),包括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
  根据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学科含义,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作用的一般规律,亦即生态的规律性。由此可见,“所谓生态,就是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功能关系(能流、物流、信息流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它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客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如同天、地、 数、气象是天学、地学、数学、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客体一样,统统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它是客观的自然物。
  2.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其中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地球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圈和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它包括了地下10公里至地下10 公里左右的地球表层空间。 生物圈生存着大约250万种各类生物:动物200万种,植物34万种,微生物近4万种。 其中只占生物总种数13-14%的各类植物,却在生物圈有机物质的总量中占据着99%以上的比重,正是它们把太阳能首先转化为有机质,从而为其他生物(人类、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显然,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此看来,生物圈不过是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又称为全球生态或生态圈。
  生物圈概念是由著名地质学家修斯于1815年首先提出并载入史册的,后经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科学概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 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大规模研究生物圈和人类相关性的国际协作行动。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结合。事实上,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个水池,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片沙漠,一块农田,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海洋,等等,都是某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生物圈则是一个巨大无比和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如果按其功能特征来划分,生态系统包括四种结构成分:一是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二是生产者因子,主要是能从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即绿色植物;三是消费者因子,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为生的异养生物,即各种动物,其中又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四是分解者因子,主要是靠分解有机物为生的另一类异养生物,即各种微生物。如果按其形态特征和环境性质来划分,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村、城市、工矿区等人工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几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按其结构与对外进行物能交换的关系来划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闭环生态系统和开环生态系统两大类型。
  生态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具有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结构(如水平结构、层次结构、*结构等);二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发展和演替,具有一定时期和阶段的时间系列(如幼年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三是具有生物代谢机能的生命特征;四是具有生物机体自动调节的生命功能。由此看来,任何生态系统都包含着特定的物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及反馈*,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塑性功能结构。
  4.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吸取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思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科学概念,用来概括生物群落和其环境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他说:“只有在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则把生态系统表述为:“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由此, 有人便将生态系统表述为如下这个简明的公式: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按此公式,任何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整体,都是某种生态系统。
  1942年,美国青年生态学家林德曼研究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建立了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基的科学理论。林德曼竟宣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科学成果,是受了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和“一山不能存二虎”启示的结果。(注:曲仲湘等:《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和1期。)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粮食不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五大社会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生态系统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人的深入研究,使得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更臻完善。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数学模型,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实践,关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便由一般定性描述,逐步向着定量预测、预报的方向发展下去。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制定了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主要是研究维持地球生命的环境系统及其基本过程和机理。1971年该组织又制定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推动国际大协作, 深入开展全球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通过14个课题的系统研究,掌握全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以便有效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目前,有近100 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的专门机构以及一些学术组织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1972年我国加入并成为该研究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1975年,四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护协作组(E.C.G.)”,致力于研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护与提高,以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社会生态系统
  1.社会生态
  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关系,既表现为自然的生态也表现为社会的生态,或者说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由此看来,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原来是一个具有三重性质(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客观存在物。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关于社会生态这个概念,至少也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含义:生态的社会性,生态的经济性,人类社会生态。
  生态的社会性。这是生态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如人类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化、法律、*、社会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诸如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法学、生态*学、生态社会学等生态的社会性状与表现,以及社会生态学这样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概念。
  生态的经济性。这是生态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表现,将其单列出来讨论,不仅可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深入进行研究。生态的经济性是生态与人类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生态经济学的新分支及其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流通、生态经济需求、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等新的经济学范畴和概念。
  人类社会生态。这是指凡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系统,都是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社会生态,无论就其局部范围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体等),还是全局范围的全球生态(生物圈或生态圈),都具有生态的三重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马世峻教授将区域生态和全球生态,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
  2.智慧圈
  “智慧圈”源于拉丁文“Noos”一词,意即理性、理智、智慧。所谓智慧圈就是在人类的自觉参与作用下,所形成的跨越自然和社会的整个领域,亦即人类智能及其行动所能影响与作用的全部空间范围,包括整个地球表层和近地宇宙空间。所以,智慧圈是全人类智慧的总和与外化,它既表现为物质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也表现为精神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水平上)。
  1942年,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首先提出了“智慧圈”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许多阶段中的最新阶段,是在地质史上今天的状态”。(注:B·N·维尔纳德斯基:《生物圈》第 357页,莫斯科出版社,1967年。)而且是生物圈→社会圈(人类圈)→技术圈(人造客体圈)持续演化的自然结果和最高层次。智慧圈概念高度概括了当代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状态特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和作用要素:(注:周穗明:《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第1-2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
  其一,人类社会(人类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圈是生物圈→社会圈→技术圈自然演化的最终结果;
  其二,是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促成了生物圈的根本质变,所以人类的智能要素是智慧圈的主要和首要特征;
  其三,人类作为智慧圈的主体要素,既要尊从生物圈和技术圈的自然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规律,也要尊从社会圈和智慧圈的社会发展规律及智能进化规律,由此促进其客体要素即生物圈、社会圈与技术圈的和谐进化与协同发展,从而才能确保“智慧圈--人类智能创造的‘自由王国’的日臻完善和更加优化。(注: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第12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见,从生物圈到智慧圈的演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从自然生态即全球生态到社会生态即智能生态的发展进化过程。其间,人类智能的社会物化--技术圈的形成,正好成为这一发展进程的推动力和进化过程的中介体。
  3.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一个工厂,一个村庄,一座军营,一所党校、一座商厦,一艘舰船,一个农场,一个电站,一个车站,一口矿井,等等,只要有人在其中活动,它们都是某种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智慧圈则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精巧的社会生态大系统,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社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结构形态。如果按照功能特征和结构要素来划分的话,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两大基本结构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即生存环境又分为无机环境(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习俗、科学技术知识、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状态等人文因子)三个部分。而社会要素即人类社会则分为社会生产群体(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管理阶层、经理等)和社会败坏群体(*分子、破坏分子、社会渣滓等)三个部分。由此可见,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共有六个:无机(物理)环境,有机(生物)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生产群体,社会管理群体和社会败坏群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14岁每天做多少蹲起和提踵不影响长高 每天晚上提踵来练弹跳会影响长高吗? 提踵和练肌肉会不会长不高? 提踵(抬脚跟)训练会影响长个吗 求高人指点 提踵 会不会影响身高的增长? 我现在15岁 提踵有利于长高吗 提踵影响长高吗 win10可不可以玩盗版的中2,帝战,拿战 沧州蓝海光伏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为什麽女巫要骑扫帚不骑板凳。。。 南方古猿的特征 白色的身子,用于吹的,声音像笛子,吹时竖着的,很普及的,现在很多小学生在学的吹奏类乐器叫什么? 和六指竖笛最像的乐器是什么? 竖笛长什么样 竖笛是萧吗、 y=cotxcscx求导 ln(3+4i)的主值ln5怎么来的 标题切函数(正余切)和割函数(正余割)求导后为什么升幂了 余割,正切的求导公式怎么理解 维生素bl每日服最大量是多少片 关于维生素B 维生素B族中各种b1b2b3b5b11b12等的功效 维生素B1的功能及作用 维生素b1的介绍 维生素B片的服用量是多少 五菱星辰支持多少内存u盘 维生素bl功效 维生素b1,b2的产品说明 team的意思? 2020下半年天津大学英语四级报名时间 人到底是什么进化的 上古卷轴5为什么矮人遗迹里会有上古卷轴? 就是杀奥杜因的那个任务前面的任务,没看懂那些任务介绍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综合性学习 追寻人类起源答案...急!!~~ 魔兽世界奥杜尔攻城区打完以后该怎么走?,就是该怎么换区打~ 研究生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技术方向),以后适合做机器人吗? 科技的发端是什么? 奥杜尔霍迪尔门怎么才能开 ps 软件咋样安装lightroom 如何用photoshop lightroom修片 photoshop导入lightroom 百度云盘 怎样撤销关联的QQ号 10多个g的苹果6更新到ios12会卡吗? 小金鱼跟大金鱼可以一起喂养么? 喂养金鱼的方法 怎样喂养金鱼? 金鱼大小不一样能一起养吗? 济南165公交车线路查询!急急急急急!! 天津的165路公交车停运了吗? 那英最新的口红是什么牌子那英最新的口红是什么牌子的 南京市165路公交车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