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川渝地区的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20: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12:12
提到江湖的武侠形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行走江湖的侠客。然而,在民国时期的川渝地区,人们的江湖由“袍哥会”书写。
“袍哥会”与“青帮”、“洪门”并称为当时的民间三大帮会组织。其中,“袍哥会”的成员被称作“袍哥”。这并非官方组织,却深深影响了川渝地区的精神文化乃至方言。
“袍哥会”与地头蛇组成的黑帮有着本质区别,民国时期,川渝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了这个组织。他们不仅包括知识分子、军人、政府官员,还有农民、乞丐、苦力、小商人等。在日常交往中,他们使用隐语和暗号,遵循一套自定的教义规则,形成了一个具有一致身份认同的江湖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袍哥会”被取缔,已消失七十余年。江湖虽不再,但“袍哥会”的传说依然流传。人们对它的真实面目缺乏了解,传说便越来越神化,使其失去了原本面目,成为文化符号。
关于“袍哥会”的起源,至今无确考。学者普遍认为,其前身可能是四川地区的哥老会。哥老会是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与影响较大的秘密结社组织。据研究,哥老会源于川渝一带的“啯噜”演变。明朝末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清朝初年移民政策使得入川移民失去生活来源,形成游民,结成团伙从事犯罪活动,被称为“啯噜”,成员称为“啯噜子”。他们并无严密组织,未有明确目标和信仰。
嘉庆年间,四川、湖北爆发白莲教起义,大量啯噜子加入起义军,有的甚至成为主力和首领。随着起义失败,啯噜子遭受清廷残酷镇压。但并未消亡,继续活动,渗入清军与衙役。为生存和发展,他们吸取天地会的组织形式和联络办法,逐步发展成为帮会组织“哥老会”。
“袍哥会”自述历史,有一套经典书籍《江湖海底》,强调其与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关联。哥老会成立标志为开山堂仪式,清道光二十八年郭永泰在四川开荩忠山,标志着“哥老会”诞生。郭永泰整理并印行了《金台山实录》,成为《海底》一书,进一步提高“哥老会”的地位。与天地会相似,哥老会也强调“反清复明”的理念。
事实上,郭永泰的故事反映了“袍哥”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哥老会开始四处开设山堂,形成遍布川渝地区的组织网络,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堂口,性质各异。袍哥会的组织形式强调五伦八德,联络聚点由山头、香堂发展为码头,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公口。参加不同堂口的人群性质不同,仁字旗代表有地位和面子的人物,义字旗代表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代表小手工业者,智、信两堂则由社会底层体力劳动者组成。
袍哥会虽然横行组织,但存在严格的反清情绪。清咸丰年间李永和、蓝朝鼎、李蓝起义,基本力量是袍哥会成员。此后,川渝地区历次反清教案的主力也是袍哥会。清末,四川泸州佘英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坚定的同盟会员,带领袍哥兄弟发动起义,最终实现推翻满清政权的目标。
民国时期,“袍哥”中开始出现职业袍哥和半职业袍哥,成员和职业复杂化。职业袍哥专事袍哥活动,半职业袍哥则拥有事业,但依靠袍哥组织维持事业。半职业袍哥被视为清水袍哥,而职业袍哥则被称为浑水袍哥。浑水袍哥多为匪类,聚集偏远乡镇,以袍哥组织聚众为匪。
抗战爆发后,洪门、青帮等组织迁入川渝地区,与袍哥相互渗透,使得袍哥组织状况复杂。袍哥会逐渐废止《海底》中的仪式程序,改行新礼,放宽入会身份限制,组织总社统一全堂公口,会众数量激增,成为地方实力派政治工具。民国后期,袍哥会在税捐承包、派系倾轧、地方选举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些参选者甚至请求退出选举,但袍哥始终坚持不为利所动。据统计,四川省议员中袍哥比例一度高达90%。
解放后,袍哥组织受到打击,乡镇袍哥受到国民党残余势力利用,参与反共武装暴乱。随着四川解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的开展,袍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袍哥会最终解体。解放后统计显示,川渝地区袍哥总数曾达1700万,相当于当时四川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即大部分成年男子都与袍哥会有关联。
“袍哥会”是川渝地区历史的产物,在时代变革中已消亡七十余年。它对川渝文化影响深远,方言中充满了袍哥暗语。至今,“袍哥人家,从不得拉稀摆带”的俗语仍在川渝地区流传,成为历史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