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华国学故事—周寅健老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20: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1:0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周易名家百科网、周易名家文化平台联合举办首届“赓续中华文化血脉、讲好中华国学故事”红色主题国学文化活动,旨在推进复兴和推广国学文化,确保内容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需求,与现代文化一道,共同为国学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献计献策。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品德高尚之人追求完善,永不满足、与日俱新,每天都有进步。
“新”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辛,指从树木劈砍下来的楔形木块,右边是一把锋芒毕露的斧头,表示用斧头砍柴。中国人自古就具有求新、创新的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个人完善,推动国家、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一个人应当不断成就新我,不断日新向上。北宋理学家张载曾作诗表达这种每日求新的精神,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亦曾题词总结成功经验。一个人若能坚持向新、自我完善,学业、品德必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生的成果将在日积月累中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
对国家民族而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不断革新、不断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时代,才能在竞争中日益强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种精神常表现于文字,潜藏于内心,迸发于历史的关键节点,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与不懈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息息相关。这种求新的精神就是强大的生命力。即使遇到波折,依然能够渡尽劫难、重整山河、焕发新生。
周寅健老师,1962年生于陶都宜兴,博士学位,从事紫砂创作三十余年,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造型古朴大方、装饰精制、神韵兼备。擅长领域包括易经、奇门遁甲、阴阳八卦等,是中国理学大师开山鼻祖阴阳太极理论创始人周敦颐的后人,现任多项重要职务,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特级艺术大师、中国紫砂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