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1: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2:03
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传统中,梵书是继吠陀之后出现的一类重要典籍,又称为"净行书"或"婆罗门书"。它们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开始形成,当时众多吠陀学派纷纷编纂和诠释自己的梵书,但现今留存下来的仅有十几种,如《他氏梵书》(属于《梨俱吠陀》)、《二十五梵书》(源于《娑摩吠陀》)等。梵书主要分为三个核心内容:一是详尽的仪轨,解释吠陀中的祭仪及其具体操作细节;二是释义,对吠陀赞歌和祭词进行深度解读;三是吠陀终极,包括森林书和奥义书,探讨吠陀的根本意义和目的。
在《梨俱吠陀》后期,吠陀教的信仰逐渐从多神论向一神论转变,大神生主、祷主、造物者和原人占据了显著地位。这些大神被认为拥有超越其他神祇的普遍性和超然特性。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四大神逐渐合为一神,即"原人"。在神学层面,原人被赋予了全知全能的最高神格,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在哲学角度,原人被视为宇宙的本原和体现,揭示了宇宙的深层含义。
梵书(天城体或译为净行书)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