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调关系的两种理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1: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9:18
在音乐的调性世界里,调的亲疏关系是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中,"近关系调"和"远关系调"是通过升降号的差异来衡量调性的亲疏,这是一把熟悉且直观的钥匙。近关系调,如C大调(一级关系调),与之相差一个升降号,拥有6个共同音和4个共同的自然三和弦,它们是音乐调性中的亲密伙伴。而较远关系调(二级关系调)则相差两个升降号,共享5个音级和2个自然三和弦,关系稍显疏远。
然而,一些音乐理论探索者提出另一种视角,他们认为单纯依赖调号差异来划分调性亲疏过于抽象,忽视了实际音乐创作中的实际应用,比如调式交替的频率、转调的难易以及主调内部的结构联系。于是,他们引入了混织法,一种以和弦混织为核心的分类体系,它涉及到初阶混织(Primary Mixture)、次阶混织(Secondary Mixture)和二重混织(Double Mixture)等概念,这些术语描绘了调性层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以C大调为例,其固有和弦调——由C大调的所有音级构建的和弦——允许我们在转调中自由穿梭,形成七个独特的调性视角,这些调被称为固有和弦调。其中,次阶混织调如Dm、Em、Am、Bm建立的小调同主音大调,即C大调的小调版本,为音乐带来了更深的层次感。初阶混织调则在C大调同主音小调c小调上展现,这些调被称为准固有和弦调,而二重混织调则在初阶的基础上叠加次阶混织,如♭E大调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是C大调的多重调*织。
混织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涵盖了22个大小调,除了最远关系调(六升六降)之外,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两种理论视角各有其价值,它们揭示了调性关系的多元维度。音乐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这两种理论来理解和构建他们的作品。我们期待在音乐的海洋中,这两种理论能继续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