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1: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8:54
潮州锣鼓的历史与潮剧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潮剧,起始名为潮音戏,亦名白字戏,统称潮州戏。其诞生与发展,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弋阳系统,后吸收昆腔、汉剧、秦腔的精华,并融合民间歌舞小调,逐步形成独特的地域剧种。潮州锣鼓,尤其是大锣鼓的部分乐曲,直接取材自潮剧的故事情节和音乐元素。在表演形式上,潮剧分为文戏和武戏,伴奏音乐则有小锣鼓、大锣鼓、苏锣鼓等多元化的特点,这与潮州锣鼓的演奏方式相契合。
据民间艺人的回忆,潮州锣鼓作为独立的民间音乐形式,至少在清朝末年的咸丰年间已经趋于成熟。早期,仅以四面锣和两副大钹构成的“四锣二钹”为基本形式。随后,唢呐的加入以及弦诗谱的使用使得乐曲更为丰富,斗锣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演奏内容,形成了“长行锣鼓谱”。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由欧戏奴、谢奴仔、吴德润等杰出艺人,他们在前辈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传统锣鼓与潮剧音乐紧密结合,这一时期欧戏奴的贡献尤其突出,从而奠定了潮州锣鼓现在的艺术地位。
潮州锣鼓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广东省汕头一带。原是一种演奏弦诗乐为主的小型吹打,后来吸取戏曲音乐加工发展而成。潮州锣鼓分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及潮州苏锣鼓等多种,其中以潮州大锣鼓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