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0: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7:51
1978年,萧嘉魁因学术会议,假道回了一趟萍乡老家。他的兄长与大姊已先后离世,他成为了家中唯一的长者。多年以来,萧嘉魁一直惦记着老家的子侄们,而这些子侄们也十分想念他。然而,家乡的贫穷依旧,很多正值壮年的子侄因长期艰苦劳动,体力严重透支,患上了多种疾病。*刚结束,他亲眼看乡村生活状况,听亲人声音,深感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前景。
面对围拢而来的子侄,萧嘉魁想起了自己当年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的情景。那时,全村的人都送他,十里相送,沿路的人家放鞭爆迎送。他是第一个考取“清寒公费生”的贫家子弟,四年共获得奖学金1360元(银元),许多贫家子弟从他身上看到了榜样和希望。家乡人给予了他极大的荣耀与鼓舞,化为勤奋读书的动力。他从萍乡外出求学,辗转多地,虽然在美国继续取得博士学位,但为了报效祖国和家乡,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环境和美好前程。年老之时,他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桑恒康博士见面,桑恒康表示若当年选择留在美国,其学术成就可能更大。回国后,萧嘉魁反思自己为国家、家乡和亲人所做的事情,内心充满了自责。
基于此,古稀之年的萧嘉魁投入翻译联合国统计局编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投入产出表和分析》这两本书,为构建中国因*而逐渐消逝的统计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83年,他以74岁高龄加入中国*党,这代表了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不懈追求的认可。萧嘉魁与早期归国学者,经历浩劫的伤痛,却仍然心怀科学报国的热忱。
萧嘉魁毕生关注着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的教育以及疾病治疗等问题。早年,他以个人能力关照不了更多人,就把心放在老家子侄们身上,资助他们上学,帮助生病的子侄。萧绍松提到,当年自己患肺结核没钱治病时,叔父从下放的农村寄来60元,鼓励他治好病。叔父生活拮据,每月仅17元生活费,还要节俭开支。回国后,萧嘉魁的教务工资和归国留学专家津贴加起来只有200多元,他主动要求降低工资,甚至在*运动时率先申请下调工资。回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考虑到国家的暂时困难,他感到拿这么多钱花不完。他和家人生活节俭,对子女严格要求,甚至餐桌上一盆花生米一次只许夹一粒,上学时夏天消暑一支冰棒也要向妈妈报账。几十年来,他们家的收入和支出账本完整地保存在书房橱下。
萧嘉魁主动要求降薪,起初是自觉行为,后来成为习惯。直至1997年辞世,他的月工资仍在1000多元。他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资助萍乡老家的子侄和孤儿寡母。在他逝世后,亲属清理遗物时发现有多次捐助唐山大地震及爱国运动的捐款票据。籍此,萧绍松撰写了挽联纪念五叔,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萧嘉魁(1910-1997) 字仰生、名拱勲,后由其父赐学名:嘉魁。排行第五,有长姊及四兄长。生前系天津财经学院教授,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清寒公费生”,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弟子。1939年清华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49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归国,从事统计学,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代表性论著有《工业企业和铁路流动资金周转分析》《投入产出法》等。享受“早期回国留学生津贴”,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7:51
1978年,萧嘉魁因学术会议,假道回了一趟萍乡老家。他的兄长与大姊已先后离世,他成为了家中唯一的长者。多年以来,萧嘉魁一直惦记着老家的子侄们,而这些子侄们也十分想念他。然而,家乡的贫穷依旧,很多正值壮年的子侄因长期艰苦劳动,体力严重透支,患上了多种疾病。*刚结束,他亲眼看乡村生活状况,听亲人声音,深感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前景。
面对围拢而来的子侄,萧嘉魁想起了自己当年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的情景。那时,全村的人都送他,十里相送,沿路的人家放鞭爆迎送。他是第一个考取“清寒公费生”的贫家子弟,四年共获得奖学金1360元(银元),许多贫家子弟从他身上看到了榜样和希望。家乡人给予了他极大的荣耀与鼓舞,化为勤奋读书的动力。他从萍乡外出求学,辗转多地,虽然在美国继续取得博士学位,但为了报效祖国和家乡,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环境和美好前程。年老之时,他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桑恒康博士见面,桑恒康表示若当年选择留在美国,其学术成就可能更大。回国后,萧嘉魁反思自己为国家、家乡和亲人所做的事情,内心充满了自责。
基于此,古稀之年的萧嘉魁投入翻译联合国统计局编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投入产出表和分析》这两本书,为构建中国因*而逐渐消逝的统计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83年,他以74岁高龄加入中国*党,这代表了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不懈追求的认可。萧嘉魁与早期归国学者,经历浩劫的伤痛,却仍然心怀科学报国的热忱。
萧嘉魁毕生关注着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的教育以及疾病治疗等问题。早年,他以个人能力关照不了更多人,就把心放在老家子侄们身上,资助他们上学,帮助生病的子侄。萧绍松提到,当年自己患肺结核没钱治病时,叔父从下放的农村寄来60元,鼓励他治好病。叔父生活拮据,每月仅17元生活费,还要节俭开支。回国后,萧嘉魁的教务工资和归国留学专家津贴加起来只有200多元,他主动要求降低工资,甚至在*运动时率先申请下调工资。回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考虑到国家的暂时困难,他感到拿这么多钱花不完。他和家人生活节俭,对子女严格要求,甚至餐桌上一盆花生米一次只许夹一粒,上学时夏天消暑一支冰棒也要向妈妈报账。几十年来,他们家的收入和支出账本完整地保存在书房橱下。
萧嘉魁主动要求降薪,起初是自觉行为,后来成为习惯。直至1997年辞世,他的月工资仍在1000多元。他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资助萍乡老家的子侄和孤儿寡母。在他逝世后,亲属清理遗物时发现有多次捐助唐山大地震及爱国运动的捐款票据。籍此,萧绍松撰写了挽联纪念五叔,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萧嘉魁(1910-1997) 字仰生、名拱勲,后由其父赐学名:嘉魁。排行第五,有长姊及四兄长。生前系天津财经学院教授,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清寒公费生”,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弟子。1939年清华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49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归国,从事统计学,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代表性论著有《工业企业和铁路流动资金周转分析》《投入产出法》等。享受“早期回国留学生津贴”,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