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2: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7:29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也称为丹氏颗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其抵抗力较强,可通过65℃10小时、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等方式灭活。
在中国,大约60%-70%的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7.18%,估计全国有约9300万人携带病毒,其中约3000万人患有乙型肝炎。尽管这是一个广泛的感染率,但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传染病,而非遗传病,已有安全的疫苗可用,因此无需恐慌。
对于患有肝病的个人,他们可能面临在亲情、婚姻、教育、就业、出国和社交等方面的歧视。对于这一群体,他们需要关注健康,并积极寻求治疗。医学领域在不断发展,新药不断出现,治愈的病例越来越多。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由3200bp组成,其基因组包含四个开放阅读框,编码核心蛋白、前核心蛋白、多聚酶蛋白、X蛋白和S蛋白(L、M、S)。核心蛋白是核衣壳蛋白,前核心蛋白可能与抑制宿主免疫反应有关,X蛋白对病毒复制至关重要,并与肝癌的发生有关。S蛋白是病毒的包膜蛋白,与病毒进入细胞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活史包括核衣壳、cccDNA、mRNA、rcDNA和核衣壳组装释放。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复制过程离不开逆转录过程。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