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9: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1:52
轻重理论,源自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进而提出货币能作为控制物资的政策手段。因此,货币的贵贱,即其价值高低,成为了理论中心问题。《轻重》各篇中多次提及“币重”与“币轻”的问题。所谓“币重”,即币贵,反之为“币轻”。币贵万物贱,币轻万物贵。关于“币重”与“币轻”的决定,轻重理论指出“物藏则重,发则轻,散则多。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显然,轻重理论中的“币重”、“币轻”描述的并非货币本身的质量,而是流通数量情形下货币的增减,从而影响其购买力。这“币重”、“币轻”描述的实际上是货币流通紧缩或松动的现象,而非货币价值的分析。因此,轻重理论未能提出科学的价值概念来深入分析货币的价值。
轻重理论在理论分析上,仅关注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而忽视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导致在政策思想上陷入主观臆断。如“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的论断,以及“徐疾之数,轻重之也,一可以为十,十可以为百”的描述,均体现了理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轻重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虽提供了对货币价值变动现象的直观观察,却未能深入探讨货币价值的本质,因此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显得较为浅薄。
简而言之,轻重理论虽对货币价值变动有直观的描述,但在科学性和深度上存在局限。它未能提出一个全面、科学的货币价值分析框架,而是在实践应用中更多依赖于主观判断和经验法则。这一理论在历史背景下对理解货币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现代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则显得不够充分。
中国古代著作《管子》中以商品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货币价格理论。“轻重”一词,最早见于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大钱,并提出“量资币,权轻重”之说(《国语·周语》)到战国时,墨家亦有“刀轻”、“刀重”的论述(《墨子·经说下》)。但这些论述,都很简略。《管子》书有《轻重》19篇(3篇亡佚,今存16篇),主要讲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价格的关系,对这些关系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因而后人凡是讲到轻重理论或轻重之学,都是指《管子》的轻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