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1: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4:33
当一个蛋白质与它的配体(或其他蛋白质)结合时,会发生一种现象,即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会相应改变,以适应其功能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别构效应或变构效应。这一过程由1963年法国科学家J.莫诺等人首次提出别构部位的概念来描述。
在这个框架中,影响蛋白质活性的物质被称为别构配体或别构效应物。它们作用于蛋白质的特定部位,导致的相互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协同性与非协同性。如果别构配体导致蛋白质活性增强,即为正协同性,我们称其为正效应物;反之,若其抑制蛋白质活力,则为负协同性,称为负效应物。
在5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发现某些氨基酸能够抑制催化其合成途径第一步反应的酶,这种抑制被称为反馈抑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抑制作用的物质与酶的底物在结构上并不相同。这些抑制物并非直接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而是结合于酶的其他部位,即别构部位,从而影响酶的活性水平。图1以别构酶为例,生动展示了正效应物和负效应物如何通过别构部位*酶的活力。
别构效应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某种不直接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改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