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早期发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2: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4:44
门诊中乳腺癌的病人很多,其中早中期的占了大部分,但也有中晚期的,确诊时肿块很大或者已有多处淋巴结转移。询之,多是文化偏低,缺乏乳腺癌防护知识,根本没有乳腺自我检查意识的女性。乳腺位于体表,易于发现其异常,相对于内脏肿瘤来说,是一个能够早期发现癌病的器官。而早期发现的第一个关键就是女性自我的乳腺检查。所以现代女性不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龄大的都应该学会和经常做乳腺自我检查,一旦有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
在乳腺癌自我检查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一是检查的方法(我将在附篇文章中列出,网上及相关书籍上都有)中,触诊时应该用指腹按压触摸,不能用手指抓捏,否则很容易把正常的乳腺腺体当作肿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二是乳腺肿块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癌外还有其他良性疾病,对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毕竟不是医生,不能对照书本自我诊断,应当找专科医生诊治。
在国外,还有乳腺X线检查的普查,乳腺癌相关基因检测等手段,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但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实际。然而,对有乳腺发病高风险的人群,条件允许者,作这方面的的检查也不为一种早期发现的方法。
附文:谈谈乳腺增生症(这是以前在电台做的一个讲座文稿,附在这里,里面有乳腺的自我检查方法,供参考)
主持人:许多女性都有乳腺小叶增生,请张博士和我们听众朋友谈谈好吗?
张博士:乳腺小叶增生这是一个比较老的病名,现在一般的教科书上称之为乳腺增生症。典型的表现是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大小小的疙瘩、肿块,或者片状增厚,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疼痛和肿块的大小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也就是月经前乳房疼痛,或者疼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疼痛减轻,肿块缩小,且连续3个月以上不能自行缓解。这个病在成年女性(育龄期妇女)很常见。
女性的乳腺,从结构上来讲,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5个腺叶。打个比方来说,乳腺就像从中间切开的半个橘子,橘子是一瓣一瓣的,这一瓣在乳腺来说就相当于一个腺叶。乳腺的每个腺叶又分为若干小叶,每个小叶又是由许多腺泡和小叶内导管组成的,小叶内导管开口于小叶间导管,再汇合成总导管又称输乳管,开口于乳头。叶和小叶之间有结缔组织和脂肪分隔、填充。由于乳腺增生症主要是小叶内导管和腺泡增生。所以过去称为小叶增生,现在则统称为乳腺增生症。
主持人:乳腺增生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张博士:大家知道,女性的性器官受体内性激素的调节,而性激素的分泌有其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应在身体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女性的月经现象。成年女性的子宫内膜在雌激素、黄体酮和垂体激素的作用下不断增生,分泌糖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如果没有受精卵着床,供应子宫内膜的动脉就发生痉挛收缩,子宫内膜就会因为缺血而发生坏死,脱落,然后经阴道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不断被重复,就是女性的月经现象。乳腺也是女性的性器官之一,和子宫内膜一样,也受体内性激素的调节,每月也经历着周期性的变化,只是没有子宫内膜那么明显罢了。
正常女性在排卵后由于卵巢黄体开始分泌大量的黄体酮,受雌激素、黄体酮及垂体激素的共同作用,乳腺导管的上皮增生,小叶腺泡增生,表现为乳腺导管伸展,上皮增生,腺泡变大,腺管管腔扩大,管周组织水肿,血管增多,组织充血,叶间和末梢导管内分泌物亦增多。如果受孕,这种增生将继续进行下去,为日后哺乳做准备。如果没有受孕,由于黄体萎缩,黄体酮分泌下降,在此期间增生的导管上皮、小叶腺泡就萎缩,乳腺小叶及腺泡的体积缩小,发生所谓复旧变化。因此,月经前可感到乳房部位不适,发胀,乳房变大,紧张而坚实,甚至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触痛,甚至有块物触及。月经来潮后,乳腺出现了复旧的变化,乳房变小变软,疼痛和触痛消失,块物也或消失。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乳腺增生症患者由于体内的雌激素和黄体酮之间比例失衡,雌激素相对过多,黄体酮相对过少,或者激素受体异常,导致乳腺导管的上皮和小叶腺泡增生过度而复旧不全。长时间后,又有纤维组织增生,或者增生的导管、腺泡发生囊性变,这就是乳腺增生症。表现为经前乳房疼痛,乳房内能扪及大大小小的疙瘩(结节)、或者片状增厚,或者肿块,经后能减轻。
主持人:张博士,根据你刚才讲的,乳腺增生病好象与激素的变化有关
张博士: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这一点已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但是究竟是哪些激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了怎样的失调,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认识。比较经典的学说是,雌激素与孕激素平衡失调,表现为黄体期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量相对增多,致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与保护作用,乳腺导管和小叶在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中,增生过渡而复旧不全,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病的发生。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催乳素升高也是引起乳腺增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激素受体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究竟又是何种原因导致内分泌激素紊乱呢?一般认为,神经、免疫及微量元素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机体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失衡。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工作及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各种压力造成的神经精神因素等均可使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使某一种或几种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比如,在长期的紧张焦虑状态下,阿片能张力增高,神经传递介质环境改变,发生雌激素/多巴胺不协调,则导致催乳素分泌增加,而可能引起或加重乳腺增生病。
从中医来讲,乳腺增生病属于“乳癖”的范畴。中医认为乳房与肝肾两经与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冲任两脉。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癖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平素情志抑郁,气滞不舒,气血周流失度,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也是引起乳癖的重要原因。肾为五脏之本,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若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气血滞,积瘀聚于乳房、胞宫,或乳房疼痛而结块,或月事紊乱失调。
主持人: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主持人:本病的诊断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点:
(1)临床上有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及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2)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如经前轻度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仅有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
(3)临床体检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结节,质韧,多位于外上象限,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常有轻度触痛,腋下淋巴结不大。
(4)利用钼靶X线或干板摄影、B超、热象图等辅助检测手段,必要时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及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他良、恶性乳腺疾病。
主持人:如何进行乳房自我检查,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博士:女性的乳房自我检查包括两个方面:
1、视诊:暴露乳房,自我对着镜子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
(1)乳房形态:需检查乳房外观、大小及位置是否对称。
(2)乳房皮肤表面的情况:需检查乳房皮肤的色泽及有无水肿、皮疹、溃破、浅静脉怒张、皮肤皱褶及橘皮样改变。
(3)乳头乳晕情况:需检查乳头有无畸形、抬高、回缩、凹陷、糜烂及脱屑;乳晕颜色有否异常,有无湿疹样改变等。
正常人双侧乳房的大小、位置和外形一般应是对称的,也有少数不对称的,如一边大一边小,但这种情况常常是从发育时期就开始的,如果是短期内形成的,则提示可能有病变存在。如乳房内有较大肿块时,其外形可显示局限性隆起;
肿瘤在乳腺深层侵犯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时,可产生该相应部位的皮肤凹陷、皱褶或皮肤收缩现象。观察皮肤凹陷时可以采取坐位,双臂交叉于颈后或前俯上半身,或用手抬高整个乳房这样可能更容易观察到。单侧乳房浅表静脉扩张亦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单侧乳房浅表静脉扩张常是乳癌或乳腺肉瘤的征象。妊娠、哺乳或颈根部静脉受压(例如患有胸骨后甲状腺肿时)也可引起乳房浅表静脉扩张,但这些情况下的乳房浅表静脉常是双侧性的。
正常乳房的乳头双侧对称,其方向指向前方并略向外下。乳头异常常有三种情况:乳头偏斜或者高低不一。当乳头附近有癌肿或慢性炎症时,乳头可向病灶处偏斜,例如乳头上方有癌肿,则被上牵而显示双侧乳头高低不一。二、乳头内陷。短期内出现的乳头内陷需要高度警惕,若癌肿位于乳头深部,乳头可以被牵拉而内陷。当然,乳头内陷亦可因发育不良和胸罩使用方法不当而引起。但这种情况是从发育时就逐步形成的,不是短期内出现的。三、乳头糜烂脱屑,乳晕周围湿疹。只要不是哺乳期妇女,如果乳头糜烂脱屑,乳晕周围出现湿疹,则可能是湿疹样癌,即Paget氏病的表现。如果是初产妇正在哺乳期那另当别论。因为婴儿吸吮时咬破乳头,也可以出现乳头糜烂和破裂。
乳房皮肤红肿,应首先也有考虑乳房的化脓性炎症,但范围广泛的皮肤发红,充血水肿应警惕是否特殊型乳癌,即炎性乳癌的可能。癌细胞侵入乳房浅表淋巴管引起癌性栓塞,可导致淋巴水肿而使乳房皮肤呈现“桔皮样”改变。
2、触诊
触诊的目的是了解乳房有无肿块及肿块的性质。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女性在自我检查时可以采取坐位或者立位,也可以采取平卧位,扪查乳房内侧半时臂上举,扪查外侧半时上臂下垂于身旁。正确的触诊手法是以手掌在乳房上依内上、外上(包括尾部)、外下、内下、中央(乳头、乳晕)循序轻轻扪按乳房。切不可以用手指抓捏乳房,以免误把正常腺体组织认为乳房肿块。小的中央区肿块不易扪到,可用左手将乳房托起,用右手扪查,就比较容易发现。乳房下部肿块常因乳房下垂而被掩盖;可托起乳房或平卧举臂,然后进行扪查。如果自己发现乳房有肿块或者有疑问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主持人:乳腺增生病会变为乳腺癌吗?
张博士: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都与雌激素相对过多有关所以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肿瘤流行病学资料,有乳腺增生症的女性比没有乳腺增生症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要高3-5倍(各家报告不一,与乳腺癌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囊性增生)。这就是意味着如果没有乳腺增生症的10万人中有10个得乳腺癌,那么有乳腺增生症的10万人中就将有30-50个人得乳腺癌。由此可见,有乳腺增生症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没有乳腺增生症的人要高。这里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从上面举例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大多数乳腺增生症的病人都会变成乳腺癌,只是机会要大一些而已。
主持人:乳腺增生病、乳房纤维瘤、乳腺癌都是表现为乳房肿块,这之间怎么进行鉴别呢?
张博士:乳腺增生病患者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没有明显的经前乳房胀痛,仅表现为乳房肿块者,特别是单侧单个、质硬的肿块,应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相鉴别。
(1)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纤维腺瘤: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单发或多发,质地韧实。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双侧多发,肿块大小不一,呈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质地一般较软,亦可呈硬韧,偶有单侧单发者,但多伴有经前乳房胀痛,触之亦感疼痛,且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可随月经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乳腺纤维腺瘤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质地一般韧实,亦有多发者,但一般无乳房胀痛,或仅有轻度经期乳房不适感,无触痛,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不因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患者年龄多在30岁以下,以20~25岁最多见。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 线片上,乳腺纤维腺瘤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及其特有的环形透明晕,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2)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但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肿块多为双侧多发,大小不一,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活动,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的大小性状常随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且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硬,有的坚硬如石,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长到很大,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线片上,乳腺癌常表现为肿块影、细小钙化点、异常血管影及毛刺等,也可以帮助诊断。肿块针吸乳腺癌可找到异型细胞。最终诊断需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准。
主持人:乳腺增生病如何治疗?
张博士:如上所说,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内分泌紊乱所致。所以调节内分泌,使之恢复正常是最为理想的,在早期一般可以用药物的治疗,中西医都有效,西药常用的是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三苯氧胺(他莫昔芬)。而中医则汤药成药都有,也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同时有月经不调者,更具有优势,常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补肾调经等方法,具体用药则需要在望闻问切诊查后再处方。如果增生已经囊性变了,药物的疗效就比较差。如果增生的结节变化不明显,也可以不用药,定期检查观察,必要时手术治疗。
主持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手术治疗?
张博士: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一般主张保守治疗,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其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临床有一定的恶变率,所以当乳腺增生病有以下一些情况时,建议患者到专科医生处接受手术治疗。
(1)乳腺增生病变局限在单侧乳房的某一象限,特别是在乳房的外上象限,肿块体积较大、质地较硬,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
(2)年龄在35岁以上,具有母系乳癌家族史,且乳房肿块呈结节状,经各种治疗未见明显缩小者。
(3)原有的增生性乳房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者。
(4)原有的乳腺增生病在观察、治疗过程中,近期症状体征有所加重,钼靶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前次检查相比,病变有进展,提示有恶变可能者。
(5)绝经后的老年妇女新近出现的“乳腺增生”,如乳房疼痛,腺体增厚等。
(6)乳腺增生病患者经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检证实,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甚至开始有异型性改变者,应做增生肿块切除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必要时进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原则上来讲,在对乳腺增生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即使病情有明显改善,可以停止服药了,亦应嘱咐患者进行3~6个月左右的随诊或复查,此后,可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发现有变化时可予及时手术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其中那些可能发生恶变的人群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