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仿李煜的一篇诗作竟成了千古绝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3: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4:10
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同时也被称为千年词帝。
均称李煜是被皇位耽搁的词人,不当皇帝他能否在词国再走一步虽不好说,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填词的确拯救了他。其一生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词作,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纳兰性德便是在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词人之一。
李煜最妙的一个字,七百年来无人敢模仿,纳兰性德仿后竟成了千古绝唱
一位是南唐后主,一位是清初贵胄,两人相隔700多年,但两人的词句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的楷模。世界上常常把这两个人拿来对比,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身世和词风都相当相似。
就词风而言,梁启超曾经说过:“容若小词,直追李主”,这句话肯定了两人词风的相似性。
事实上,李煜的词作常为后人所模仿。但李煜本来就是纳兰性德的偶像之一,纳兰性德对李煜多次表示赞赏,并模仿李煜的词句。
事实上,李煜的词作自古以来就已多次被模仿。自他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他的忧愁以来,“江水喻愁”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自他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来形容他之后,“西楼月”也成了两宋文人争相吟诵的意象;更夸张的是,他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来,”只有一个“又”字,让宋元明清的文人也纷纷模仿。
但是不知为什么,李煜这首最好的“相思一重山”,却在七百多年里无人敢仿效,让我们来看看:
《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此词为李煜早期创作,尚未经历过亡国之痛,因此其词风依然绮丽柔靡,不脱“花间词”的习气。
词句写的是思妇“秋怨”,“秋怨”两个字却藏得很深。这句话并没有对思妇的外表、形象、神态、表情进行任何描写,而是着重表现思妇的眼睛,以此来反映思妇的胸怀之情,笔法极为空灵,因而很难模仿。
又过了七百年,李煜的这句话传到了纳兰性德的手里,便被仿效为另一首名著《长相思》,成为千古绝唱: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它是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年所写的诗句。词作中,上片描写的是跋涉行军途中,夹杂着一种不堪设想的心情;下片描写的是夜色中风雪纷飞,搅碎乡间梦,倍感惆怅。整首诗都描写了外军士兵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深情苦闷的绵长心情。言语朴实而意味深长,取景宏大而对比鲜明。
以"山一程"取代"一重山",化静为动,开篇惊艳世界。整个词语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意境美,都与李煜的作品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这个词同样写的是忧伤,却又是没有一个忧伤的字,真是仿效之妙!
这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物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两头相思是他们两个跨越七百多年的两段愁绪,是他们两个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
纵然走过千年,再读他们的文字,我仍能融入其中,仿佛能清晰感受到他们的经历。
他俩的诗作均载于《李煜词传》和《纳兰容词传》。
在《李煜词传》中,收录了李煜的诗作,让我们以词为媒介,感受他被历史尘封的过往。繁花似锦,不问世事,只有自己的诗句,依然绽放着美丽。
纳兰容若的诗总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凤悲画扇”的意境。这就好像是,他是人间惆怅客,这满腔的忧愁,容若无从可诉,仅有倾吐于古诗词当中。高产的词作也有高品质的古诗词,让容若闻名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选号牌成集,名叫《侧帽集》。之后因渗透到尘事,又更名为《饮水集》。他的词作十分之多,后代在他原来词作的基础上,开展增遗填补,共342首,编写一个,名叫《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