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9:39
芡实,一种属于睡莲科芡属的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非常高,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芡实主要以种子入药,具有主治脾虚泄泻,遗精及带下等症的功效。它还可以与老鸭一同煲汤,既可治疗糖尿病,又是脾虚水肿病人的营养食品。
芡实分布广泛,华东各省的面积较大。我国有苏芡(家芡)和刺芡(野芡)两个变种。芡实的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栽培方法有直播法和育苗移栽法两种。其中,小面积高产栽培常用育苗移栽法。
在进行芡实的高产栽培时,首先需要进行浸种催芽,长江流域于4月上旬浸种,保持水温白天在20~25℃,夜间在15℃以上,大约需要10多天的时间完成播种。
接着进行育苗,播种前5~7天,在田中开挖好育苗池,灌水10厘米左右,等泥澄清沉实后,将已发芽的种子近水面轻轻放下,每池约可下种5千克。育苗时不能断水,水深随芡苗生长逐渐加至15厘米左右,确保芡苗心叶不被泥埋没。
随后进行假植,当幼苗已有2~3片箭形初生叶时,即可移苗假植。每5千克种子约需0.2~0.4亩秧田,移苗前准备秧田,灌水15厘米左右。在育苗池中移苗时带子起苗,洗净根上附泥,幼苗以35~50厘米见方的株行距移栽秧田内,栽苗时只需把种子和“发芽茎”栽入土中即可,切忌埋没心叶。秧田同样不能断水,刚假植时保持15厘米左右,返青后再逐渐加深至30~40厘米。
接下来是定植,6月中、下旬芡苗圆盾状后生叶直径达25~30厘米时即可定植。按2米(紫花苏芡)或2.3米(白花苏芡)见方的株行距(亩栽125~166株)开穴,挖成上面正方形,下面锅底形,深15~20厘米。开穴时清除杂草,并施入适量基肥,待穴内泥水澄清后就可移苗定植。芡苗栽于穴的中心,深度以刚埋没根和地下茎高为度,心叶顶端必须露在土外,一般7~10天就可返青。
湖荡种芡,定植前先按株行距栽茭草定点,定植时可按潭草的位置扒塘和种芡。在芡叶直径有70厘米左右时,可把潭草全部拔掉。
田间管理方面,芡苗栽活后至少要进行1~2次查苗补缺,保证全苗。定植时水深不宜浅于30~40厘米,成活后可逐渐增加至70~100厘米,最深不宜超过1.2~1.5米。在浅水稻田种芡,水深以保持30~40厘米为宜。在芡叶封行前根据杂草生长情况耘田除草3~5次,耘田除草可结合壅根,即在耘草时应逐次将穴边泥土向穴中推进壅根。操作时不能损伤植株。施追肥可与耘草壅根相结合,施肥方式一般采用肥球深施或根外喷施。
在开花结实期于睛天傍晚在叶面喷施几次磷肥(0.2%磷酸二氢钾)和硼肥(0.1%硼酸),能明显地提高产量和质量。7~8月份,水温高于35℃以上时,应在清晨经常泼凉水于叶面,以降低叶面温度,促进开花结实。
病虫害防治方面,芡实易受叶斑病和叶瘤病等真菌病害的侵扰,还可能受到莲缢管蚜、菱角萤叶甲、菱角紫叶蝉、斜纹夜蛾、食根金花虫、草鱼、椎实螺、水禽和水鼠等的侵害。防治方法可采用植保上的常用方法。
采收方面,刺芡全身有刺,采收困难,一般只收1~2次,采收时间为9月中、下旬。苏芡适合多次采收,采收期为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紫花苏芡)或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白花苏芡),每隔4~7天采收1次,分8~12次采完。采收适期,随产品规格要求而异。芡果成熟的标志为柔软、饱满,紫红色,光滑无毛,无粘液。如判断芡果成熟度有困难,可在芡果顶部剥出1粒种子进行检查。芡果采回后要及时进行加工,芡种必须放在水中保存。芡果全部收完后,立即彻底清除衰老植株(可作饲料或肥料)和准备种植下茬作物。
芡实qian shi ,中药材,别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等,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破碎、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有收敛固精等功效,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另外,芡实为观叶植物。在中国式园林中,与荷花、睡莲、香蒲等配植水景,尤多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