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933年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全纪录及各国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6:11
1929年至1933年间,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其特点是虚假繁荣、危机开始、噩梦过程、世界影响四大阶段。
虚假繁荣阶段,1929年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指数迅速上升,汽车、电影、无线电收音机等行业全面勃发,工人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下,出现生产过剩。股票市场泡沫,大量资金涌入,股价狂涨,导致生产率上升和消费*增长不匹配。
危机开始阶段,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经济全面陷入毁灭性灾难。银行体系脆弱,金融风暴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销毁过剩产品,经济陷入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困境。
噩梦过程阶段,经济萧条持续多年,1932年达到最低点。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数以百万计的人失业,贫困加剧。社会矛盾加剧,民众生活困难,如林场工人故意引起森林大火、小麦和苹果被销毁等现象。
世界影响阶段,日本和德国经济受到重创,军部积极推动对外扩张,导致侵华战争和二战爆发。美国经济危机后,富兰克林·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最终实现经济恢复。
经济学家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卡尔·马克思、欧文·费雪、货币主义者、奥地利经济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对大萧条原因有不同的观点。凯恩斯主张*在危机时期增加支出或减税,罗斯福实施新政;马克思认为衰退和萧条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常态;费雪强调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是主要原因;货币主义者认为是货币紧缩导致的;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是货币供给过度扩充;不均衡理论强调生产过剩与消费者收入不足;新古典学派关注生产力衰退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