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6:14
这位微博签名还是“现代文明是一堆垃圾,我们都在扮演着拾荒者的角色,将自己越掏越空”的摇滚明星,用音乐拼接出一个复杂国度,用摇滚呐喊出我们生活的尊严;这位喜欢谈“信仰”、说话常大词连绵的摇滚明星,时常带着一身人间烟火和专业主义。将这些合起来,似乎让人明白,为什么是他汪峰成为中国摇滚难得商业化成功的范例。
玩摇滚,他并非身处一个好时代
不同于许多人的想像,汪峰并非没有过过苦日子。他家境虽好,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从*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到大学一路读下来,顺理成章地进入*芭蕾舞团。然而,1996年,在青春热血的鼓噪下,他放弃了稳当的工作一门心思玩摇滚,过起了“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的日子……
汪峰离职时,并非身处一个好时代。在乐评人李皖的描述中,那症候的中国摇滚正处于“轰动的尾声”,开始进入漫长的“失语期”,崔健、唐朝都是早些年的轰动。“摇滚音乐人再也说不出震动整个社会的话语,当摇滚音乐人试图揭露新时代的新现实,大众却已经失去了响应能力。”
可也是在那时,汪峰写出了“晚安,北京;晚安,所有未眠的人们”这样优美温暖、饱蘸爱的歌词。为什么会这样呢?想必是,他能从容地发展思想,能够保持客观、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不致有所偏废;想必是,现实生活的经历积累,使他能够关注社会,关注平凡具体的生活,不致陷入虚妄炫技、脱离生活的谬误。
乐评人郝舫认为,汪峰基本在其第一张专辑就奠定了音乐风格:流畅的旋律线,简明的音乐手法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领域进行探讨。或正是对于流畅旋律线的追求让汪峰具备了“主流”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种“主流性”,华纳决定不签乐队其他成员,只签汪峰一个人。
老汪签了约,在以“义气”为人际交往准则的摇滚圈里,他的这一行为被视为“背叛”。后来老汪也讲了,那是个“很没办法,很孙子”的事儿!
一个聪明人如何在一个无聊世界上生存下去
“很长一段时间里,演出的时候,摇滚乐那边觉得我是一个叛徒;流行音乐那边又觉得,你在摇滚乐那边待得挺好的,来这边做什么呢?”老汪说,那个过程痛苦又漫长,而且,注定只有自己陪伴自己度过。“只有我自己在一点一点地确定,找到必须要全身心投入的、特别清晰的方向。”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要说,若一点一滴地重建一个连贯的个人经历通常是一个耗费心力的过程——一个人得知被疏远、抛弃,同时要重新确认真实的生活经历。但这也是非完成不可的工作。在生活中,如果没有对过往清晰的认识,往前走是很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伊萨克·迪内森的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所有的悲伤都可以被分担,如果你把它们放进一个故事,或者讲述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的话。”
如今,老汪觉著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再重要。很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无非就是人在相互“斗”。很多人把精力都放在这种争斗上,花了好大一番的精力去争吵,最后无非就是为了证明,我就是我说的那样,而你就是不行——忍不住想问一句:这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是时代不再给自己的摇滚歌手成为“永恒符号”的机会,不再如同它之前诞生了崔健、张楚,约翰列侬或者鲍勃迪伦,那么,人们是否应该允许这个歌手在摇滚的名义下选择作为生活之中的“幸存者”存在下去呢?
尽管“幸存者”有时被视作一种背叛,但对于人生而言,却也是一类复杂、智慧、妥协、自我保护,以及不计其数的不得不。但在这之后,故事无论如何巧妙、机智,左右逢源地绝处逢生,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聪明人如何在一个无聊世界上生存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