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9: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4:06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总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烦恼。比如: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不是反省自己不够努力,而是抱怨父母没有“后台”,无法让自己进名校;抱怨母亲从街头的小摊上给自己买运动鞋,不从大商场里买名牌产品,却没有反省家里的经济有多么拮据;经常逃学去网吧,挨父母的批评后,不反省自己身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责怪父母不近人情,不该收缴自己的上网费;上初二就开始给女生写“爱的纸条”,被女生家长告到学校,不反思自己早恋的行为会伤害双方,反而责怪对方的父母思想太保守……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抱怨呢?第一,来自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有的父母本身就喜欢抱怨不停,下班回家后抱怨公交车太挤,某人没长眼踩了他一脚;抱怨上司任人唯亲,把刚进公司不久的年轻人提拔为主管,而自己已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了;抱怨邻居太霸道,侵占了自己的车位……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没完没了的抱怨声中,无形中也学会了抱怨。孩子就会经常抱怨自己的父母是普通百姓,而某某同学的父亲是经理;抱怨老师不公平,每年的“三好生”都与自己无缘……
第二,孩子受的委屈太多。这类孩子从小没有享受过家庭温暖,上学后又常被老师忽略,他们渴望像同龄人一样享受应该享受的亲情、友情,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如果没有满足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心理也会产生积怨。
第三,源自内心的恐惧。比如害怕考试;害怕与同学或其他人交流;害怕做家务;害怕承担责任等等。
例如,考试成绩下降,害怕父母知道是自己偷偷去网吧、长时间上网的原因,便事先在父母面前抱怨考试的试题难度如何大,有哪一部分超出了范围;与同学打架了,害怕老师告状,便事先在父母面前说某某同学如何的霸道,总是欺侮人,总有一天自己会为那些受欺侮的同学打抱不平。这样父母即使知道他打架了,也不会责怪他,反而还会欣赏他,认为他是在为“正义”而战。
台湾畅销书作家孟华琳在《终极突破:10天改变一生》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一味地抱怨不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的确,不管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这是孟华琳给我们成年人的提醒,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作为忠告转赠给我们的孩子呢?1.父母与子女间要多理解,少抱怨
“理解万岁!”这曾经是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在现代社会里,“理解”二字也一再被父母和孩子们提起。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变得这么不理解和体谅我们?我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还不是为了将来把你送出国留学吗?”孩子们则抱怨道:“您们怎么这么不理解我,是挣钱重要还是我重要?您们整天只知道挣钱,从小就把我扔在奶奶家里不管,您们是陪我逛过公园,还是陪我上过木偶剧院看过演出?您们了解我内心的真正需要吗?”
可见,“理解”二字在今天依然可贵,理解别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父*女之间如此,夫妻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在一个家庭里,理解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理解是相互的,父母理解孩子,孩子才会理解父母,进而逐渐理解、体谅周围的人。如果父母不先尝试着理解孩子,而一味奢望孩子理解自己,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下面两位父亲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赵华的儿子是个超级篮球迷,但赵华对篮球却不感兴趣。但有一年暑假,赵华却带着儿子看遍市里几支主要篮球队的比赛,虽然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一定的费用,但赵华认为特别值。
有人问赵华:“你真的非常爱看篮球吗?”
他回答说:“不,我只是非常爱我的儿子。我理解他对篮球的执着,所以我愿意花时间陪他看球赛,这也是他所希望的。”
另一位父亲李明是某科研所的研究员,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项目研究上,对不肯用心学习、只知道贪玩的儿子,总是斥责加体罚,因此父子间的关系很恶劣。
有人问李明:“你怎么对儿子如此严厉呢?”
他回答说:“他太不理解、体谅我,总是让我失望,因此我只能如此对待他。”
没想到在一旁的儿子插话道:“您理解过我吗?您知道我现在最想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吗?您了解我的爱好吗?您知道我喜欢吃什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吗?……”
后来,李明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僵,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同样是教育,两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前者是因为父子之间相互理解;后者则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没有,因此关系出现裂痕,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事实上,在一个家庭中,出现两代人之间相互不理解的现象并不难解决:只要有一方主动站在另一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对方之所以那样要求自己,都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此一来,就不会相互抱怨、指责,取而代之的就是理解与支持了。
2.父母和孩子要相互体谅
在一个家庭中,只有成员之间相互体谅,整个家庭才能更和睦,更幸福。首先,是孩子要体谅父母。体谅父母不仅仅是体现在分担家务上,而更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为下班的父母泡一杯茶;帮在建筑工地上当工人的父亲捶捶背;帮患病的妈妈洗脚;把坐在轮椅上的奶奶推到门外晒太阳;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爷爷买一副老花镜……不管孩子为家人付出了多少,只要他有所行动,都是对家人的一种体谅,一种感恩,一种回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因为一个懂得体谅、理解家人的孩子,走上社会也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另外,父母也要体谅孩子。要认识到体谅是相互的,父母不能只强调孩子体谅自己,当孩子有心理困惑或其他难处时,父母也要体谅、关心孩子。比如,孩子希望父母不要只忙着挣钱,而一年到头把自己丢给爷爷、奶奶看管,父母应该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心事,有烦恼,他们希望父母能像朋友一样经常和自己交流、谈心,而不仅仅是为自己提供衣食的监护人。
3.让孩子了解抱怨对人的害处
父母应该提醒孩子:一个爱抱怨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抱怨带给人的多是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有害无益;如果养成了抱怨的习惯,长大*走上社会后,抱怨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更大,抱怨不但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情绪,更会影响交际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和睦。因此,多些体谅,少些抱怨,是获得好人缘的不二法门。
4.要有勇气接受某些客观的既定事实
比如,父母下岗造成经济困难,就不要抱怨父母*,也不要抱怨自己命苦,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己长相不佳,也不要抱怨父母,既然无法改变容貌,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挥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这样才不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生活中,有勇气接受某些客观的既定事实的孩子不在少数。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学生,他们每一个都是懂得体谅父母的好孩子,生活的艰辛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去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懂得勤工俭学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而不是抱怨父母下岗,抱怨父母是普通百姓……他们是所有孩子学习的榜样。
5.分析孩子抱怨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孩子爱抱怨,有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时期反映在孩子身上的不平衡有许许多多。例如,有的孩子在生理上虽然已发育成熟得同成年人一样,但在心理上却尚未成熟。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待遇,却又因心理不成熟缺乏自信而希望得到孩子般的保护。这一切又转化为内心的“不安”。当“不安”喷发时,即表现为所谓的“无理反抗”。“无理反抗”的意思是:本人也知道那些理由不能说明自己为什么反抗他人。
有的孩子出于自尊心,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因此,不理解孩子内心的这种心理活动,就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叛逆情绪,也就不可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6.提醒孩子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有时孩子也像成年人一样,喜欢钻牛角尖,或是和自己较劲,这时就需要父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抱怨是徒劳无益的。公交车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乘客就会减少;抱怨也不可能使你的成绩提高;客观的事物是不会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与其与自己过不去,不如在既定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高明之处,在于他能理解别人,而不是一味抱怨和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