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专业真那么惨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9 01:01
航空航天专业毕业生多数在分布各地的研究所工作,研究所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相对轻松,工资稳定,如985毕业的可能每月几千,一年不足15万;另一类则如血汗工厂,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在三十万左右,但门槛极高,竞争激烈,且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资深员工的平均待遇虽高,但整体来看,行业性价比却令人难以接受。
与互联网大厂如华为、字节跳动相比,研究所的加班时长明显不具可比性。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研究所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但其本质仍是依赖国家财政支持。面对经济压力,事业单位也已开始改革,研究所也不能独享免受波及的待遇。
今年普遍出现了薪资下调的趋势,不少研究所开始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很多人对研究所的末位淘汰制度感到不解,但实际上,这已在评论区得到证实。国企改革行动旨在提高员工流动性,即使在系统内部也能搜到关于员工“能进能退”的官方文件。
当前的经济环境,研究所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增强的局面。在不缺人才的情况下,今年年末到明年的变化将会逐渐显现。对于是否危言耸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了帮助在校生了解实际情况,我查阅了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航空工业的公开信息。这些国企的动向昭然若揭。南北二航、嘻哈二工的朋友们,建议早做打算,这里已不再是理想之地。
研究所的低性价比维持了表面的体面,广泛地“收割”着南北二航、嘻哈二工的“韭菜”。其背后支撑的“稳定”神话似乎已不再续写,对于北京的单位,可能一个北京户口能作为与单位的约定;但对于其他地方,一份普通的合同已不足以保障员工权益,单位如何整员工在法律框架内均属合规。
最后,研究所还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单位在改革前为事业单位,老员工享有编制,而新员工则无此待遇。在经济不景气时,开源节流成为必然选择,首当其冲的将是那些没有编制的新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