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10 18: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4:45
袁翰青是中国有机化学和化学史研究的杰出学者。他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揭示了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通过铜催化下的合成反应,制得2'-硝基-6'-羧基-2,5-二甲氧基联苯,并发现其钠盐在水中的外消旋速率与游离酸在有机溶剂中的行为有所不同。他注意到基团极性对变旋速率的影响,尤其是5'位上带氯或溴的衍生物比甲基或甲氧基稳定,硝基带来的稳定性最强。
1935年后,袁翰青研究了2,2',4,4'-四溴-6,6'-二羧酸联苯和N-苯磺酰基-8-硝基-1-萘基甘氨酸的消旋行为,发现这类化合物容易消旋,但碱性环境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他还制备了不同取代基的2-硝基-6-羧基-2-甲氧基联苯衍生物,比较了它们的外消旋速率,加深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袁翰青的研究不仅限于实验室,他还广泛涉猎化学史,尤其是中国化学史,如炼丹术。他提出中国炼丹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引用《周易参同契》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指出易经、道家哲学和炼丹术的紧密联系。他还考证了造纸术的发展,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强调了劳动人民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化学史研究的原则上,袁翰青强调历史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性研究与发明性研究同等重要,以及史料处理的审慎。他的研究方法和见解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袁翰青热心于科普工作,曾担任科普局*,编写过多部科普书籍,并通过介绍世界著名化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他的著作《化学重要史实》深受教育界好评,对化学史和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袁翰青,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研究、中国化学史研究以及科技情报研究的领导和组织工作,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