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3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小时前
"万人空巷"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原意是指所有人从住宅中出来,使街道和巷子空无一人。这一成语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在2000年版的《应用汉语词典》中,这一成语被解释为"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而在2001年的修订版《新华词典》中,则将解释改为"人们都从家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辞海》中的解释则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在实际使用中,"万人空巷"这一成语通常被用来形容大规模的人群聚集或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例如,在清朝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中,有这样的描述:"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这表明,在古代,"万人空巷"一词就已经被广泛用来形容大规模的公共活动。
对于"万人空巷"这一成语的使用规范,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学者认为应将"巷"释为"住宅",并建议对于形容大街小巷空寂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用法予以认可,而对于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用法,则不再使用"万人空巷"而改用"万人空宅"。这一观点认为,由于辞书释义的不正确导致了标准混乱,语言文字工作者、传媒从业人员对"万人空巷"的"巷"为住宅的古义缺乏了解,而一般民众则普遍将"巷"理解为街巷。因此,对于形容大规模人群聚集或庆祝活动的用法应给予认可,而对于描述大规模空旷的场景,则应使用"万人空宅"。
汪少华认为,对于"万人空巷"这一成语的使用规范,应区分两类用法:一类是形容大街小巷空阒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B类用法,另一类是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A类用法。对于B类用法,应给予认可并鼓励使用,而A类用法则应改用"万人空宅"。这一观点认为,权威辞典释义的不正确、语言文字工作者和传媒从业人员对"万人空巷"的"巷"为住宅的古义缺乏了解、大众传媒对B类用法的使用愈演愈烈、描述电视吸引力之大以及除夕夜阖家团聚、大街小巷阒其无人的场景时,使用"万人空巷"非常贴切,而"万人空宅"既能恰切表达"万人空巷"的本义,又消除了歧义。同时,成语俗化是合理的,可以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还能扩大表意作用,丰富语汇。此外,前人词语分工的做法可以借鉴,以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万人空巷"这一成语在历史上的演变和使用中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对这一成语的规范使用,可以更好地维护语言的正确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促进语言的传播和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万人空巷,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