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04 02: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3:34
疾病发生会带来痛苦,它让我们沮丧、不安甚至恐惧,这在开始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对疾病的恐惧是人类自觉进行保健的动力之一。但是之后我们对待疾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有些慢性病要终身治疗。像某些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也包括有些乙肝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等,有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终生治疗。要放宽心,以平常心视之,积极治疗,是对待疾病的最佳心态。治病不仅仅是医生的任务。病人及其家人要相信医生,遵守医嘱,并尽可能了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
对待疾病的八种态度画个“脸谱”,看一看你是属于哪一类?
1、病盲型。对疾病和健康知识丝毫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生病后就将自己完全交给医生,甚至说起自己服的药也是以“小*”、“大白片”来记忆。其实,如果患者能掌握些疾病的常识和治疗的进程,会更能增加对医生的信任与理解,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轻视型。对自己的疾病满不在乎,不以为然,认为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比如有的人患上糖尿病后,该吃多少还吃多少,该喝酒还喝酒,一点儿不忌口,慢慢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损害、冠心病、脑中风等糖尿病并发症便都不约而至了。
3、过敏型。对自己的身体过度敏感和关注,整天被一些可疑的身心症状缠绕,稍有不适便会疑神疑鬼。过多地查看医学书籍和资料,并爱“对号入座”。此类病人一有病便会跑好几家医院,恨不能看遍所有的医生,却又对医生抱有怀疑态度,将信将疑,自己一直处于纠结矛盾中,使治疗不能坚持地进行下去。
4、回避型。讳疾忌医,有病不愿轻易去医院,认为越去医院越会出问题,能拖一时就拖一时,不积极配合治疗。
5、恐惧型。得知自己得了病,紧张、恐惧、焦虑,仿佛天要塌下来,终日惶恐不安,常往最坏处联想。过度害怕的心情将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6、悲观型。一旦患病,整日郁郁寡欢,忧心忡忡,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消极对待治疗,甚至破罐破摔,对战胜疾病缺乏信心。
7、抱怨型。得病后不愿接受现实,总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怨天尤人,自哀自怜,而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8、积极型。对待疾病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坦然接受,理性面对。适度地了解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坚定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并调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日后的健康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