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1:53
王秉祥,原名王东平,陕西旬邑县太裕镇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在家族的逃荒历程中,举家流落至正宁山河镇,并在宁县金村庙、九岘等地定居。1916年1月22日,王秉祥出生在宁县金村庙。童年时期,他随父兄迁居九龙川纸坊村,五六岁时与五哥共同放牧牛羊。1925年,在母亲的坚持下,他得以在本村肖家台上上学两年,后因学校停办,转至正宁王家峁小学堂继续学业。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常被老师视为典范。然而,1928年,家境困顿,又遭遇大旱,他*辍学,开始为地主放牛羊以维持生计。
投身*之路始于1930年3月,当时年仅14岁的王秉祥被土匪绑架,两次险遭杀戮。后李部被杨虎城警一旅收编,*入伍,随军辗转陕西、河南等地。1933年4月,他设法逃离,并返回闹红的家乡。在党的影响下,王秉祥积极投身*,组建地方武装,1935年7月加入中国*党,担任*新宁县一区四乡党支部*兼赤卫军大队长,9月担任关中苏区*新宁县委宣传*、组织*。面对*军的围剿,他勇敢地带领队伍抗击,虽然队伍曾遭受重创,但通过他的正确领导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队伍迅速壮大,成为新宁县唯一的一支红军武装。
在地方的要求下,王秉祥留任县委工作,1937年3月进入延安*党校学习。1938年后,他先后担任*新宁县委组织*、宣传*、保安科长等职,并在1939年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正式代表。1943年,他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身先士卒,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一面工作一面生产,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受到表彰和奖励。
1945年后,王秉祥担任*关中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组织部副*、宣传部副*、*等职,同时兼任关中分区党校副校长。1946年,他担任关中西线指挥部政委、警备一旅一团政委,并兼任*新宁县委*。1947年,关中地委成立新宁、新正、中宜三县中心县委,王秉祥担任中心县委*,率领中心县地方武装和西线指挥部将士,与*马继援八十二军长期周旋,直至西北战场最终胜利。
在1948年秋到1949年春期间,人民*两次解放陕西铜川,王秉祥两次出任军管会主任。在解放铜川后,面对敌情变化和*腹背受敌的紧急关头,他顶住压力,没有执行将铜川“煤矿彻底摧毁”的命令,保护了铜川煤矿及7万多名职工的身家性命,受到表彰。
1949年3月,王秉祥调任陇东地委*。1950年6月,改任*庆阳地委*兼军分区政委。期间,他负责建党建政,肃清*残余势力和企图叛乱的反动武装,成绩显著,受到*甘肃*的通报表彰。1951年2月,调任甘肃*组织部副*兼省人事厅*、省劳动就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4年,他担任*甘肃*组织部*、*党校和省行政干校校长、甘肃省*委员等职。1956年,担任*甘肃*专职常委,并出席了*八大一次和二次会议。
在主持组织、人事工作期间,王秉祥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1959年,他调任*甘肃**处*,并于同年12月当选为甘肃省常务副*和第二届全国*,以及省*党组*。1960年6月,他担任甘肃省农垦委员会主任,并提出一系列农业发展战略,得到*的肯定和赞许。
在1962年的批判和处理*主要负责人“左倾蛮干”错误中,他提出不应过多地打击基层干部的正确意见,但未被采纳,反而受到不公正对待。此后,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中,他遭受批判和*,但他始终坚持*党员的气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秉祥于1979年初被调回甘肃省,担任*甘肃*常委、副*。1980年,*正式宣布文件,对他在“文化大*”期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进行了彻底平反和纠正。1981年,他恢复原正省级职务,担任多项重要职务,直至1992年7月30日在盐环定杨黄工程甘肃专用工程开工典礼大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赋诗祝贺。1993年8月,王秉祥在兰州逝世,享年77岁。
王秉祥(1916-1993),曾用名王东平。陕西旬邑人,生于甘肃宁县。1935年加入中国*党。曾任*新宁县委宣传*、组织*,陕甘苏区第三路指挥部红军一支队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宁县保安科长,组织部副*,关中警备一旅一团*委员兼西线指挥部*委员,*关中地委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组织部副*兼省人事厅*,*甘肃*组织部*、**处*、**,甘肃省副*、省保密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