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经典古诗(白居易经典的8首七言律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天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3:04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居住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进入春天的西湖景色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春水新涨,刚好与堤岸齐平。湖面上水气荡漾,云气低垂,水色天光交相辉映,连成了一片,简单勾勒出了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来,诗人选择了周遭事物的典型特征,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几只初春早飞的黄莺,争先抢占向阳的枝头;不知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早莺”与“新燕”的稀少,所以才能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惊奇和喜悦。
“乱花”与“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到处都是绿毯般的嫩草;这洁白如银而又修长蜿蜒的白沙堤,是游人来往最为频繁之地。繁花似锦,令游人目不暇接,“渐欲迷人眼”表明了花朵逐渐盛开的过程。此刻诗人伫立远望,看得久了渐渐觉得眼花缭乱,如此表达,生动形象。而“没马蹄”则说明春草初生、既柔且短。“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景物被诗人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早春西湖的蓬勃生机。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的诗。
开篇第一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首先总体概括这里“似画图”。然后以“乱峰”倒映水中之景引出下文,具体描绘如画的美景:群山参差错落,围绕着水平如镜的西湖;茂密的松树在山上层层排开,层峦叠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似一颗闪亮的明珠点缀。诗人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要是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总给人雅俗相悖的感觉,不够协调。但白居易却能别出心裁地将二者融合一起,巧用碧毯上毛茸茸的线头,比喻早稻抽穗儿;用青罗裙飘拂的裙带,比喻摇曳的绿蒲叶,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新颖别致。
诗前六句都是写景,突出西湖之美。后两句则抒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突出因这西湖景美、故有恋恋不舍之意,道出了自己此刻“一半勾留”的原因所在,同时也使诗的意境做到了完美的“物我归一”。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这首诗是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所写。
清晨,诗人登上望海楼,极目远眺,只见江面上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流入海,一道护江长堤在晴朗的阳光下闪着银光。首两句将城外白天的景色描写得雄伟壮丽。
“夜入”是想象之词,是由眼前所见的钱塘江联想到夜里春潮汹涌,涛声激荡之声震撼了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渐绿,花露娇容,苏小小故居最早感知春意,蕴红蓄绿,等待勃发。一个“藏”字赋予了春姑娘顽皮淘气的性格。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子胥的壮烈,以及昔日苏小小故居前曾经的繁华,引人浮想联翩。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两句,则又将目光转到城内:街市两旁,各种各样的绫罗绸缎琳琅满目,都是织绫女新织就的上等佳品。梨花如雪,酒旗迎风招展。梨花酒恰恰酿好,慕名沽酒畅饮的人络绎不绝。其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是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你看那长满青草的小路像美人的绿色裙腰一样,横斜在湖洲之中。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都融合其中。不仅把杭州初春的景色写得美不胜收,洋溢着春的气息,而且更细致地描述了街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当时杭州城的繁华。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夏天。当时,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有一天,他从江楼上俯瞰杭州城外的景色,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即兴之作,招朋友夜晚前来举杯同饮。
《问刘十九》是雪夜邀饮,令人感觉到融融暖意;这首诗则是以“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将美好的景象徐徐打开。如此一来,即使暑夜招客亦会令人感到习习凉风。诗人为了招呼友人前来,以细腻的笔触,极力描绘出黄昏时分杭州城外的美丽景色:暮色渐暗,极目遥望,海天一色,万家灯火点缀在大江南北,星河闪烁倒映在水的*。近处风吹古树,月照平沙。诗中“晴天雨”“夏夜霜”两个比喻尤为绝妙。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令人耳目一新;后者将皓月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兴,形象贴切。看似不可思议,细思却合情合理,令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尾句“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紧扣诗题“招客”,以殷勤的招呼,问客能来否?然后又恐友人不肯来,急切地补充一句“这里要比你的住处更加清凉舒适”。如此续笔令人感觉亲切有趣,而且这一设问,盘活全篇,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也为全诗增添了光彩。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唐】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后半生与刘禹锡相交甚笃,常有诗词唱和,世人并称“刘白”。
二人不仅志趣相投,境遇相似,也是同庚。面对这样的知交,当然不能无诗无酒,一定是要举杯痛饮、诗歌唱酬的。不过这篇诗题中“闲饮”二字,就已经不经意间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首两句表面上是抒写朋友聚会时的兴奋、买酒时豪爽争付酒钱和闲饮时的欢乐,实则骨子里却包含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共把十千沽一斗”是一种充满豪气的夸张,一个“共”字既体现出两位老友虽然囊中银钱不多,却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的真挚情感,也暗示出二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愁闷之心。
二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同样脸上布满皱纹,同样的白发苍苍。二人无言对视,彼此都感慨万千。两人当时都是六十七岁,即为“七十欠三年”。同样怀有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空怀满腔抱负担任闲职,如此“闲征雅令”“醉听清吟”,虚掷时光。这种怀才不遇的酸楚,此刻只有他二人才能够彼此理解,故而惺惺相惜。
酒已尽,而彼此却兴犹未尽。于是诗人便邀请刘禹锡待到重阳佳节时再来家中聚会痛饮:那时候我家里自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到时候和你一起喝个痛快,一醉方休!“共君一醉一陶然”句,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弥漫着淡淡的离愁。诗人连用了两个“一”字,将期望再聚的情感,表述得真诚而美好。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时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就因屡经战乱灾荒而随家人多次迁徙,以至于四处漂泊。这一夜皆因举头望月而感伤于家族兄弟分散,故作此诗寄意抒怀。
全诗意在描述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自己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原题目很长,为了便于阅读,在此选用了此诗的别名《望月有感》,原诗题中直接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也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为了生活而四处漂泊,甚至沦落到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战乱后的故乡田园早已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流落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顾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断了根的蓬草,随风飞去飘转无定。此处所用的比拟形象贴切,凄苦传神,深刻描述了诗人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举头遥望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倘若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起无限乡思的明月,应该也会和自己此刻一样潸然垂泪,今夜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必然都是相同的。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勾勒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感浓郁、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唐】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这首诗约作于长庆二年(822年)秋至长庆四年(824年)夏,当时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曾去西湖孤山寺里参加一个法会,离开法会后写了这首诗。
首联显然是对“西湖晚归”缘由的一个交代,在写作手法上颇见技巧。诗人从西湖乘船到孤山,然后再登上莲花寺,如同镜头摄影一样缓缓推进,紧接着众人纷纷从道场里走出来。这两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颔联则是从小处着笔,描写了众人归途所见。“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枇杷硕果累累,沉甸甸惹人喜爱。经历一场山雨过后,果枝愈加低垂,果香四溢;棕榈树树高叶大,清风拂来,抖落水珠,带来一片清凉。这里巧用一个“重”字、一个“凉”字,宛如画龙点睛之笔,足见诗人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炼字入微的文字功底。
颈联描绘船行湖上所见之景。在宽阔的湖面上,烟波萦绕如临仙境,碧蓝的湖波水天一色,随山势而建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在夕阳晚照的余晖中,红砖绿瓦,金光时隐时现,一路旖旎风光,宛如在仙境中穿行。
尾联写船行到岸,回眸处,才发现最美在湖中。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至此重又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将人们带入圣境,便猛然而止。这首诗写景含情,情景交融。全诗脉络清晰,从众人走出孤山寺起,到岸边回望孤山寺作结,宛若一篇优美的游记,读之如同随诗人同行同游,令人感觉耳目欣然。
江楼月
【唐】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本诗的前半部分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一轮明月,照在曲江池上。此情此景,与昔日二人同游的情景多么相似啊!昔日曲江边上你我一同诗酒谈笑,多么畅快惬意。可如今明月清辉如旧,月儿仍然这样*,人却已经分别两地,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同一轮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此刻诗人见月伤别,往日欢聚赏月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涌上心头。
诗人夜不能寐,思绪万千。继而想到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很远,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这样的“明月”之夜?“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出心裁,点明离人虽在两地,若能共赏一轮“明月”,心灵上多少还能有些慰藉,从而表现出心中更深切真挚的思念之情。
诗的后半部则写此刻诗人处于“新境”,却不见“旧友”在身边相伴。“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意思是说:谁料想到你在江边怀念我的夜晚,我也正在池畔把你深切想念啊!此处以“谁料”贯全联,表达出心中懊悔之意,似乎在说“若早知离别之苦无处诉说,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尽这望月忧思之苦”,从而更进一层表达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以及深厚的情谊。“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进而以“共语”和“同悔”表达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