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政治课教材分析,不管哪一课的都可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5: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2:23
http://training.teacher.com.cn/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gaozhong/zheng/jcfx/34Z309070301.html
这个可以不,百度一下第一个= =
高一*第五课教材分析
一、地位分析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这就涉及财政和税收等问题。因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的重要手段,税收则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税收等基本知识。这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的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首先,从社会产品分配的理论来看,它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状况决定。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比例,以及财政、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成员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做到自觉纳税,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所以,本课涉及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结构分析
本课介绍国家凭借*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包括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基本知识,由两节组成。
第一节“国民收人的分配与财政”。本节分为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三框。
第一框介绍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在这里,重点分析了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框集中分析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支出)。
第三框分析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一节分析了财政及其作用之后,转入第二节,分析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相联系的纳税人。
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人”。本节分为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三框。
第一框首先阐明了税收的基本含义。然后,重点分析税收的基本特征,以及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
第二框分析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我国税收的作用。
第三框是在前两框的基础上,介绍几个主要税种及其纳税人,强调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
(3)税收的基本含义。
(4)税收的基本特征。
(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6)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2)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3)我国税收的性质。
(4)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1、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因为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的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并且会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但是,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用于积累的多了,用于消费的必然相应减少;反之亦然。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在处理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少积累,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将既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因而都是有害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应当使学生懂得,必须全面地看问题,绝不能抓住一点而不顾其他,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工作失误。
3、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人之后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出现一定的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只要不出现很大规模的节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是大体平衡,不可能收支绝对相等。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4、在课文的练习中,要求按确定的主题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以依法自觉纳税为荣的意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具有实物和价值两种存在形式。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虽然直接表现为价值的分配,但积累基金形成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基金形成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所以,必须考虑价值与实物内在的一致性。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供应状况,凭主观愿望分配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就可能造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紧缺或积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当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偷税、欠税、骗税、抗税都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照章纳税是守法的表现,人人都应当做守法公民;公民纳税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做贡献;纳税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光荣的,在我国,目前由于税收征管制度技术手段尚不健全,偷税等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人甚至由此而成为“大款”。但是,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相比,上述行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并非是什么可耻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纳税人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四、重难点分析及处理
教学重点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原则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高消费。这种观念和行为是有害的。懂得了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多占用一点时间,从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到处理这一关系的原则,都要认真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这一段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统一性或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例如,国家和集体投资,兴修水利,建设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增加粮、副食品的供应,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再如,1997-1998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再加上居民收入增势趋缓,导致消费增长缓慢,许多商品销售不畅,严重制约了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增加。可见,积累和消费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除了统一性的一面,由于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所以,二者之间又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对下游沿江居民的好处是明显的,而对上游居民的直接影响是利益受损;工程的建设周期很长,在这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由于积累和消费所体现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并且国民收入是个既定的量,那么二者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因为积累与消费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所以需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如何实现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在这里;前提是国民收人有所增加,这时,积累和消费二者不可偏废。进一步讲,积累和消费的增长各应达到什么程度?教材中提出了积累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消费的最高限和最低限。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积累和消费之间很难确定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固定比例。所以,合理的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也就是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突破这两个界限。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教材中先说明,在价值形式的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称积累基金,消费部分称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必须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制约。具体而言,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用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会带来什么问题,教材中都已列举清楚,容易理解。教学中可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现象曾多次出现。
最后,国民收人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强调国家、企业都要有积累,但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在这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出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
此外,应结合教材中设置的“想一想”、“议一议”,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在财政收入中,*财政集中的收入所占比重过低。*财政同*应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财政赤字过大,教科文卫经费不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几千万人尚未脱贫,等等。因此,必须改变上述两个比例过低的状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使人民群众加深对财政的作用的理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为了突出重点,在明确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概念之后,应对财政几个方面的作用逐条深人分析,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教材主要强调,财政是国家实现宏观*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列举了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南昆铁路,对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改变成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教材中插图就是南昆铁路的一段。为这条铁路的建设国家投资一百八十多亿元,这是国家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
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教材主要分析了两点。一是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比较简单明了。二是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例如,通过财政支出,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实现物价稳定;通过财政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失业;通过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刺激需求,促进经济走出不景气状态。教材中的插图说明,由于国家财政的投资,公路质量大大提高,运力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这里主要应当讲清,上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财政的支持。但在目前,学生感触较深刻的是我国教育落后,有不少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社的大发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这里的插图说明,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山区的中学有了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设备,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状况,一方面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所以,这里讲了两点:一是财政支持经济建设,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二是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以利于实现*。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用,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人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其扩大,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了过高收入;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了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财政为实现*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五,巩固国家政权。国家是进行*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这里的插图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军队的装备水平提高了。国防现代化要由财政来支持。
此外,可结合插图讲授,并让学生列举实例。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
3、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占到财政收入的95%以上。(1995年为96.7%)。但是,许多人对税收的性质、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一无所知,违反税法的行为经常出现。而更多的人对违法行为往往抱无所谓的态度,起码没有同盗窃国家财产的行为等同看待。所以,深刻认识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依法纳税、自觉纳税的意识。
(1)在分析了税收的基本特征之后,从两个方面加以归纳:一是税收的来源,税收的增长,税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3二是税收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最后归结为: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材中的“议一议”,要求列举税收用之于民的体现,目的是加深对税收性质的理解。如:税收用于*、司法,保证国家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税收用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服务:税收用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等等。使学生真正明确税收强制性的含义,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税收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也可以讲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在这里,一是强调这个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税收一出现就具有的作用。二是明确税收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即95%以上,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三是说明运用税收形式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就这一点具体说来.,税收是国家凭借*权力依法取得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从而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保证。以国有企业为例,它既要向国家纳税,又要向国家上缴利润:。国家要求企业纳税,是以国家政权机构的身份出现的,具有强制性,不容打折扣、讨价还价;而国家要求企业上缴利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企业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利润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情况会多种多样,双方的讨价还价是不可避免的。可见,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上缴利润不如纳税那样稳定可靠。这也是教材中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
其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是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所以,税收的这一作用在上一节财政的作用中已涉及到了,似乎有些重复。但是,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仅限于通过税收,而要广泛得多。这里集中阐述税收的调节作用,即使有些重复也是必要的。教材中主要讲了这种调节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就可以了。
其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税收的这一作用也是财政的作用,但由于在那里讲会更难一些,就放在这里来讲了。教材中首先是从广义上分析税收的监督作用。因为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在税收上得到反映,据此,国家可以及时采取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又如,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上缴所得税的情况,反映了各部门企业的经营状况。从狭义上,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例如,据*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河北某县的一家私营企业,在工商局有关人士的劝说下,为争虚名,将企业的固定资产额、利润额进行改写、虚报。不久,税务部门到企业中来,根据企业帐目要求企业补缴税款。企业主这才感觉到上当了,虚报浮夸的活动暴露出来了。教材的辅助文列举了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表明税收的监督作用是其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这里的插图说明,税务干部是代表国家向企业征税,他们有权检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帐簿、凭证等,企图通过做假帐、用假*等手段偷税是不能得逞的。
(3)如有条件,可请当地税务干部做专题讲座。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是从纳税人的角度来介绍有关财政、税收的基本知识的;讲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问题是为落实到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上来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全课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为了突出重点,首先,要联系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来强调公民应自觉依法纳税。
其次,要讲清“纳税人意识”的含义。一方面,履行义务自觉纳税,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因此,公民应当自觉纳税。同时,权力和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生活中,公民有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的权利,因而必须承担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公民,就应当自觉依法纳税。另一方面,要行使公民的权利。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教材中的“议一议”提出:中学生与纳税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从纳税人的角度讲,有些中学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车船使用税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拥有并使用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为车船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显然;中学生作为自行车的使用人,已经成为纳税人。而且,中学生是家庭的一员,如果家庭其他成员从事了应税活动和取得了应税收入,中学生有责任督促其自觉纳税。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中学生享受着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国家税收的多少,同中学生息息相关。所以,中学生应当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
再次,可运用教材中的“议一议”及“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议论,加深认识,教师作必要的归纳小结。
教学难点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理解。财政收入从动态看,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财政支出,从动态看,是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从静态看,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
为了突破难点,无论讲财政收人还是财政支出,统一从静态的角度来理解。讲解财政收入,要强调它是国家财政集中起来的资金。讲解财政支出则需强调,财政支出是国家通过预算而支出的财政资金。
此外,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时,不要刻意分析含义,而要注重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范围。
五、热点分析
1、2000年财政支出重点
[分析点拨]该热点问题,反映了财政的重大作用。①运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的观点,说明在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中财政的作用。②运用财政可以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在保证教育、科学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中财政的作用。③运用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观点说明足额安排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经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财政的作用。④运用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的观点分析说明保证军队、*、*机关所必需的经费所体现的财政的作用。
2、继续实施积极财政*
[分析点拨]该热点反映的主要内容:①运用国债的有关知识说明积极财政*实施的措施和途径。②运用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明,积极财政*有利于扩大内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3、恢复对居民储蓄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分析点拨]①该问题体现了税收杠杆对居民储蓄的调节作用乃至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运用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的理论分析说明,恢复征收利息税对进一步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所起到的重大作用。②该热点问题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的重要作用;运用个人所得税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个人所得税在抑制少数人收入畸高而形成的收入悬殊现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