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真假没标准天价不靠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21: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8:26
《功甫帖》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规模增长并未有效带动市场运行质量同步提升,一些扭曲现象甚至还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有所放大。能否正视种种乱象折射的诸多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避免结构性坍塌的关键所在。 权威鉴定缺失令市场失真 今年年初,深圳市民张铮在看到一份广州信昶银行业艺术品信贷基金的宣传信息后动了心,把收藏的多件物品提交给管理该基金的广州信昶银行业艺术品审核中心鉴定审核,希望以此获得授信贷款。然而,接下来3个月,却让他经历了如同过山车一般的跌宕起伏。 最初,他拿出的一尊藏传鎏金佛像被该机构业务人员评估为价值350万元到450万元,随即业务人员建议他按此价值缴费进行正式评估;在随后该机构举行的一次鉴宝活动中,一位故宫博物院专家也凭肉眼观察,给出了真品的认定。按照这家机构的要求,他先后缴纳了保管费、信息管理费、保险费、检测耗材费等近4000元费用,等待最后一次仪器检测结果。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纸X光谱检测铜元素过高应为现代仿品的审核报告。张铮要求对审核报告进行复核,信昶中心方面的回复则是:要么去香港中文大学,要么去牛津大学,国内其他机构的评审一概不认,理由是国内没有权威可信的鉴定,既有收费则一文不退。 几次鉴定,差别如此大,还让我们去找境外机构。到底还有没有地方评理?哪里能证明不是这家机构恶意骗取鉴定费?张铮气愤地说。 张铮的疑问并不是个案。京、津、沪、粤、等地多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均认为,真伪鉴定已成为困扰艺术品市场运营的最大问题。 国内一位顶级拍卖公司董事总裁兼CEO向记者介绍说,一位收藏者在拍到一幅来源可靠、经过鉴定的画作后,很快又折回来要求退货,理由是一个国家级鉴定机构认定画作存疑,但据我们了解,这个机构早在2011年就被相关部门明令撤消,但却一直在收费运营。 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两方面原因导致国有鉴定机构难担重任。广东省拍卖协会副秘书长邬金认为,从外部环境而言,目前有关部门只在文物出境和拍卖许可环节存在鉴定评估要求,其余基本放任民间进行。而据记者了解,从内部机制而言,国有机构的鉴定覆盖面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水平,不适应当前艺术品市场的需求。比如国家文物局下设的国家鉴定委员会,作为有法律效力的机构,但基本不对社会服务。另外,与以往最初两届鉴定委员入选标准首先是鉴定水平高、眼力好不同的是,如今的鉴定委员要求高学历、高职务、高职称,却不要求这些人有鉴定经验。 市场诚信严重缺失,则是民间鉴定机构难以胜任的核心原因。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喻建十说,由于缺乏市场监管和约束机制,民间机构劣币驱逐良币,再加上雅贿等行为干扰,普遍存在给钱就评估、够钱就够真的现象。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认为,要培育发展健康的艺术品市场,就必须建立具有社会诚信度的、*与民间相结合的鉴定评估体系。苏州古玩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多数民间机构与产业基金不具备鉴定能力,而国家拥有主要的鉴定队伍和鉴定人才,这就决定了未来完善我国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需*牵头,融合社会上的鉴定力量,组成多层次的专业团队。 价格泡沫频发显市场失衡 今年7月,艺术市场观察人士江因风发表了《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一文,质疑知名收藏爱好者、多次拍下亿元天价艺术品的企业家刘益谦此前花费2.8亿元拍得鸡缸杯一事不仅存在假拍嫌疑,还涉嫌虚假推高艺术品价格套取银行资金并进行洗钱活动。除鸡缸杯外,文章还列举了刘益谦大量天价拍品,囊括《功甫帖》、《砥柱铭》、《松鹰图》等众多轰动一时的拍品,认为它们也存在价格造假嫌疑。该文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2010年初以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就频频出现亿元拍品,而这些天价艺术品交易行为几乎都引发了争议。专家认为,这至少表明许多交易行为存在盲目性、冒险性和非理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说,2010年以来,由于大量资金从股市、楼市转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品价格泡沫不仅在拍卖上集中体现,还在其他艺术渠道上一样展露无遗,比如各种电视鉴宝节目动辄宣称民间藏品价值百万,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对老百姓刺激性太大,可是造假也很多。 江因风说,自己之所以质疑艺术品市场价格泡沫,主要因为这种乱象直接导致画廊等一线市场机构无法正常经营,而且这种行为还潜藏大量的金融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对艺术品市场价格泡沫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屡创新高的艺术品价格与国际市场通行规则严重不符。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艺术品市场上仅超过亿元人民币成交价格的拍卖行为就已超过10宗,其中最高的超过4亿元,不仅超过当前国际市场上对我国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普遍估值,也大幅超过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传统主要艺术品成交的通行价格。 二是天价交易背后存在的虚假套利乃至洗钱嫌疑一直没有澄清。多位拍卖业内人士向记者坦承,和拍假相比,假拍不付款也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拍卖机构完成拍卖后收不到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江因风等人对此质疑认为,假拍和天价结合,很可能是为了洗钱,在不付款的前提下,通过种种违法违规渠道,用拍卖炒作出的高价将艺术品抵押给银行获取高额贷款。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则认为,虚假价格不仅发生在拍卖会,在画廊、古玩店等一级市场也普遍存在,且一级市场的*比起拍卖会的成交记录具有更强的抵押功能,洗钱可能性也就更高。 价格泡沫背后的市场失衡,反映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法律失范之痛。江因风说:艺术品市场看上去似乎很多部门都在管,但是又都没人管,这里面牵涉文物、工商、发改、海关、*等多个部门,究竟该由谁牵头负责,没有说法,我国也没有明确法律条文对艺术品市场的制假行为做出约束。 恶意炒作横行致市场失信 深圳市一家投资公司负责人陈先生近年来热衷收藏国内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为此他开设了画廊。然而,在他看来,炒作已成为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干扰,去年还几千元一平尺的中青年画家,突然间就上涨到数十万元一幅,我这样的画廊根本不敢接。 还有一位画廊经营人透露,有位知名青年女画家刚刚毕业时作品一度被炒出百万元的价格,但其后很快就陷入创作荒状态,这种情况其实不利于我们画廊形成正常的艺术家培养机制。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高山说,近年来,各类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后,各种包装、炒作行为十分活跃,市场规则可谓荡然无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则向记者表示,由于市场炒作频繁,导致制假贩假已成为常见现象,现在国内已有一批造假村,比如河南就有一个村专门仿造鼎,打着工艺品的旗号,卖出文物的价格,属于很明显的造假。此外,因为造假,现在很多私募基金买的艺术品也是不能公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制假贩假行为和炒作行为已渗入正常金融市场环节。上海一位知名民间收藏家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某银行私人理财部门经理向他推荐一件郎世宁的作品,标价800万元到1000万元,结果他打开一看,完全是假的,一塌糊涂的东西,就凭这样的制假也敢炒作高价进行转售和抵押。 针对市场炒作和制假贩假横行的乱象,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不完善是重要的诱因。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喻建十说,部分机构和市场环节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使得当前的艺术品市场风险重重。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张天说,制假和炒作行为频发,也说明当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处在初级状态,不仅是产业链条自身混乱,管理思路也没有理清,如同一块肥沃的土地,还处在野蛮生长状态,只有厘清发展思路,营建起适应社会资本需求的发展环境,才能换来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