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18: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8:35
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种类和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在1950年代之前,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较为常见,主要的致病菌包括金*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除了这些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和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细菌的致病力与其产生的毒素和酶密切相关。例如,金*葡萄球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α-溶血素和杀白细胞素,这些物质可导致严重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则会产生内毒素,这种毒素能损害血管和心脏,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和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肺炎链球菌具有荚膜,这种结构能对抗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其成为一种难以清除的感染源。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研究揭示了细菌致病的多种机制和途径,对开发更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免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和适应性,有助于我们应对不断演变的细菌感染挑战,保护人类健康。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