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18: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9:54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巨著,完成于公元前239年左右,正值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吕不韦,一位在战国末年担任秦国丞相的名相,因助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而得到重用。他广纳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注重招揽文才,而非勇夫猛士。吕不韦善于谋略,不看重头脑简单的勇夫,认为秦国军力强大,无须再蓄养征杀之士。当时,善辩之士著书立说,吕不韦借此机会,令门下撰文者将自己的所闻所见和感想写出来,综合成书,名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被称为“杂家”。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吕不韦对十二世纪的论述可见一斑:“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吕不韦还采用绝妙的宣传方法,将全书悬挂在咸阳城门,声称若有人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结果无人敢动。《吕氏春秋》因此名声大噪,远播东方诸国。
《吕氏春秋》保存了大量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作品中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被选入“北师大版5年级”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六单元第二十八课“《吕氏春秋》一则”(P119),成为广为人知的寓言故事。
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