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18: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20:13
马沛文的出生地在陕西米脂杨家沟,那里是他成长的起点。出身于富裕的家庭,他于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榆林中学,展现了过人的天资。入学仅一年,他就凭借出众的才情在作文和演讲比赛中拔得头筹,他的讲稿甚至被《上郡日报》刊载,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面对1937年爆发的“七七事变”,马沛文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与学友们共同创办了《前哨》周刊。尽管这份刊物后来因*当局的打压而*停刊,但他并未停下脚步,转而加入学生战地服务团,前往内蒙古东胜进行抗日宣传,他的战地通讯被收录在榆林的《抗敌周刊》中,显示了他的坚定与勇气。
18岁的马沛文已经怀揣着为国效力的决心,1939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党。回到家乡,他担任扶风小学教师,同时担任米脂县抗日青救会主任,将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投入到抗日工作中。1941年,他前往延安,考入了著名的鲁艺文学系,开始了专业化的学习生涯。
1944年毕业后,马沛文在延安《解放日报》社开始了他的新闻职业生涯,从实习编辑做起,一路晋升至要闻版责编,直至成为《边区群众报》的主编。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忘我地工作,始终坚守在新闻一线,用笔记录历史,传播正能量。
西安解放后的1949年6月,马沛文的职务不断晋升,他先后担任总编室主任、报社宣传部主任和编委,继续发挥着他的新闻才华和影响力。他的职业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始终笔耕不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人的使命和责任。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马沛文1,男,1921年生,陕西米脂人。1939年加入中国*党。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曾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西安《群众日报》总编室主任。1953年,历任《人民日报》编辑、部主任、编委,《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擅长撰写评论。编有《萨斯拉夫斯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