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0: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28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别是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的名称源于1923年至1924年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和青海区域的考古调查。在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他的助手们意外地发现了马家窑遗址,从而揭开了这一文化的历史面纱,其历史跨度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
遗址的发现对考古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地层学研究中。1957年,甘肃省博物馆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详尽的调查,揭示了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地层关系。马家窑类型正是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被命名和定义的,它代表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和文化特征。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包括的几种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它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